專家信息:

徐聯(lián)賓,男,1970年出生,湖北省潛江市人,現(xiàn)任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87.8-1991.7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學士學位。
1991.9-1994.7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碩士學位。
1994.8-1996.10 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現(xiàn)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1996.11-1998.12 中國科學院感光化學研究所(現(xiàn)理化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9.1-2003.12 美國新奧爾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化學系與先進材料研究所,博士學位。
2004.1-2007.12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員。
2008.2至今 北京化工大學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與應用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8.8至今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系,客座研究員。
社會兼職:
1、中國化學會(CCS)會員。
2、美國化學會(ACS)會員。
3、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員。
4、美國電化學會(ECS)會員。
5、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
6、美國科學研究榮譽協(xié)會(Sigma Xi)會員。
7、Langmuir, J. Phys. Chem. B,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等國際期刊的審稿人。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資料更新中……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在讀研究生:碩士11人,博士1人。
論文專著:

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Mater.,Chem. Commun.等國際著名雜志上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發(fā)表論文:
英文:
1. J. F. Chen, Z. J. Hua, Y. S. Yan, A. A. Zakhidov, R. H. Baughman, and L. B. Xu*, "Template synthesis of ordered arrays of mesoporous titania spheres", Chem. Commun. 2010, 46, 1872-1874. (影響因子:5.34)
2. W. Z. Li, Z. W. Chen, L. B. Xu, and Y. S. Yan, "A solution-phase synthesis method to highly active Pt-Co/C electrocatalysts for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J. Power Sources 2010, 195, 2534-2540. (影響因子:3.477)
3. Z. Qian, L. B. Xu, H. B. Cao, and K. Guo, "Modeling study on absorption of CO2 by aqueous solutions of N-methyldiethanolamine in rotating packed bed", Ind. Eng. Chem. Res. 2009, 48, 9261-9267. (影響因子:1.895)
4. L. B. Xu, Z. W. Chen, W. Chen, A. Mulchandani, and Y. S. Yan,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perfluorinated ion doped conducting polyaniline films consisting of helical fibers and their reversible switching between superhydrophobicity and superhydrophilicity", Macromol. Rapid Commun. 2008, 29, 832-838. (影響因子:3.907)
5. P. V. Shanahan, L. B. Xu, C. D. Liang, M. Waje, S. Dai, and Y. S. Yan, "Graphitic mesoporous carbon as a durable fuel cell catalyst support", J. Power Sources 2008, 185, 423-427. (影響因子:3.477)
6. Z. W. Chen, L. B. Xu, W. Z. Li, M. Waje, and Y. S. Yan, "Polyaniline nanofibers supported platinum nanoelectrocatalysts", Nanotechnology 2006, 17, 5254-5259. (影響因子:3.446)
7. L. B. Xu, W. Chen, A. Mulchandani, and Y. S. Yan, "Reversible conversion of conducting polymer films from superhydrophobic to superhydrophilic",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6009-6012. (影響因子:10.879)
8. L. B. Xu, L. D. Tung, L. Spinu, A. A. Zakhidov, R. H. Baughman, and J. B. Wiley, "Synthesis and magnetic behavior of nickel sphere arrays", Adv. Mater. 2003, 15, 1562-1564. (影響因子:8.191)
9. F. Li, L. B. Xu, W. L. Zhou, J. B. He, R. H. Baughman, A. A. Zakhidov, and J. B. Wiley, "Disassembling three-dimensional metallo-dielectric photonic crystals into metallic photonic crystal sheets and wires", Adv. Mater. 2002, 14, 1528-1531. (影響因子:8.191)
10. L. B. Xu, W. L. Zhou, M. E. Kozlov, I. I. Khayrullin, I. Udod, A. A. Zakhidov, R. H. Baughman, and J. B. Wiley, "Metal sphere photonic crystals by nanomolding", J. Am. Chem. Soc. 2001, 123, 763-764. (影響因子:8.091)
11. L. B. Xu, W. L. Zhou, C. Frommen, R. H. Baughman, A. A. Zakhidov, L. Malkinski, J. Q. Wang, and J. B. Wiley, "Electrodeposited nickel and gold nanoscale metal meshes with potentially interesting photonic properties", Chem. Commun. 2000, 997-998. (影響因子:5.34)
中文:
1 三維有序介孔二氧化鈦微球陣列的制備 徐聯(lián)賓; 華仲炯; 張程偉; 楊慧; 陳建峰 北京化工大學納米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與應用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會議】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4分會場摘要集 2010-06-20
2 磁力攪拌下離子液體AlCl_3/Et_3NHCl恒電流法電沉積鋁 狄超群; 張鵬遠; 徐聯(lián)賓; 陳建峰 北京化工大學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期刊】化工進展 2011-10-05
3 旋轉填充床中伴有可逆反應的氣液傳質 錢智; 徐聯(lián)賓; 李振虎; 戴偉; 郭鍇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期刊】化工學報 2010-04-15
4 超重力環(huán)境下甲基二乙醇胺選擇性脫除H_2S的模擬 錢智; 徐聯(lián)賓; 李振虎; 郝國均; 郭鍇 北京化工大學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期刊】石油化工 2010-09-15
5 1,1-M甲基-2-硒脲增感AgX乳劑 符玉華; 趙艷; 徐聯(lián)賓; 孔桂枝; 周本茂 中科院感光化學所 【期刊】感光材料 1995-06-30
媒體報道:
超重智慧 材料人生
——記北京化工大學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徐聯(lián)賓
□蕭斌
對科學家來說,知識就是智慧?茖W界里不乏智慧出眾的人,徐聯(lián)賓就是其中一員。憑借過人的智慧,一路從南開到北大再到中科院,從新奧爾良到加州,直至學成歸國正式加入北京化工大學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和納米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與應用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他博弈于電化學、材料化學等化學化工材料領域之間,只為開啟超重力工程與技術和材料研究的智慧旅程。
強強聯(lián)合:超重力技術與電沉積技術的結合之旅
什么是智慧?它所發(fā)揮的作用有時候可以很大,大到可以影響整個戰(zhàn)略全局;有時候卻也可以很小,小到深入細節(ji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于徐聯(lián)賓,科學研究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細致工作。自進入北京化工大學超重力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來,他將中心在超重力技術方面的技術優(yōu)勢和自己的強項電沉積技術巧妙地結合起來,開展了一系列超重力條件下的金屬和半導體的電化學制備研究,“強強聯(lián)合”,效果顯著。
他圍繞超重力環(huán)境下的關鍵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通過對超重力技術這種代表性過程強化技術在理論機制上的破冰攻堅,促進了超重力技術在鋁電解過程中的應用,實現(xiàn)了過程的節(jié)能降耗。
超重力技術如此神通廣大,那么能不能把它的應用范圍更擴大化呢?徐聯(lián)賓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為此,他針對“通過超重力條件下電沉積,可得到更快的沉積速度和更好的材料性能,但目前尚未見到超重力強化離子液體中電沉積的報道”這一空白點,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所長張鎖江課題組一起展開了“超重力技術強化離子液體中金屬和半導體電沉積的研究”,為開發(fā)超重力電化學反應過程強化新技術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創(chuàng)新制勝:站在時代前沿的材料研究
除了擔任北京化工大學教育部超重力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員之外,徐聯(lián)賓同時還是納米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與應用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重要成員之一。借助于這一實踐平臺,徐聯(lián)賓在新材料研究領域所獲得的成果同樣令人矚目。與超重力技術研究注重聯(lián)合的方法不同,他在材料研究上力求一個“新”字,即注重將新技術、新手段用到新材料領域的研究上。
具有三維完全帶隙的光子晶體因其可以控制光子的運動,近年來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但是迄今世界上還很少有成功合成可見光區(qū)具有完全帶隙的光子晶體的報道。針對這一空白點,徐聯(lián)賓教授聯(lián)合了世界著名的納米科學家——美國Ray H. Baughman院士課題組進行了“有序金屬微球陣列光子晶體的制備與光學性能研究”,為金屬光子晶體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提供依據(jù)。
與此同時,徐聯(lián)賓在“電致可控的超疏水性/超親水性功能界面材料的研究”等領域也有獨立、創(chuàng)新性的突破。他首創(chuàng)電聚合、化學氧化結合法,一步成功合成了超疏水導電聚合物功能膜,并首次實現(xiàn)了電控超疏水/超親水的可逆轉化。
最近,徐聯(lián)賓取得了又一項科研突破:首次合成出了“三維有序介孔二氧化鈦微球陣列光子晶體材料”。該材料能有效增強太陽光的吸收,可望在太陽電池、光降解有機污染物和光解水制氫等領域獲得重要應用。
科研之外,徐聯(lián)賓擔當起了“綠葉輔佐紅花”的責任:協(xié)助團隊負責人陳建峰教授建設納米材料先進制備技術與應用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并擔任陳建峰教授和部分國外合作者的協(xié)調(diào)員,積極幫助團隊聯(lián)系國內(nèi)外合作者等。
點滴中見智慧,平凡中見精彩。無論是在科研攻關的過程里的一次次銳意創(chuàng)新,還是在瑣碎的協(xié)助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徐聯(lián)賓都只為一個目標:實現(xiàn)自身的科學價值!
來源:《科學時報》20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