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男女啪啪做爰高潮全过长,欧美午夜特黄AAAAAA片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海洋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孫即霖,男,漢族,1956年12月生,山東淄川區(qū)人,博士。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氣象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8年2月至1983年8月山東省淄川氣象站預報員。

1983年8月至1986年7月山東海洋學院海洋系獲氣象學碩士學位。

1986年7月至1990年1月青島海洋大學海洋系助教、講師。

1990年2月至1990年8月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海洋系訪問學者。

1990年9月至2002年1月青島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1年9月至1995年7月青島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獲氣象學博士學位。

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美國海軍研究生院訪問教授。

2003年2月至2005年10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海洋氣象系教授、系主任。

2005年10月至今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海洋氣象系教授、博導。

學術兼職:

1. 教育部高職高專環(huán)保與氣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本科生:“天氣學”、“大氣科學導論”、“大型天氣過程”。

研究生:“大尺度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動力學”。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培養(yǎng)博士生、碩士生數名。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熱帶海洋季節(jié)內振蕩和波流相互作用動力學研究,1993-1996,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南海海洋環(huán)流時空及其形成機制的研究,1997-2000,參加。

3. 國家“九五”專項:南沙群島及其臨近海區(qū)綜合科學考察研究,1997-2000,參加。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太平洋近赤道海域上層海洋季節(jié)內振蕩研究,1998-2000,參加。

5. 國家科技部攀登A:南海季風試驗研究,1997-2000,參加。

6. 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研究課題:促進本科生綜合分析與融會貫通能力方式方法的探索,2000-2003,主持。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熱帶太平洋環(huán)流年際與年代際變異研究,2002-2005,參加。

8.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中國東部陸架邊緣海海洋物理環(huán)境演變及其生物資源環(huán)境效應研究,2006-2010,參加。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不同尺度海洋大氣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研究,2007-2009,主持。

10. 973課題:外強迫場變異及其對海洋物理環(huán)境演變的影響,2005,主持。

科研成果:

1. 熱帶海區(qū)海洋動力學研究,1996年獲山東省教委理論成果三等獎(第二位)。

2. 熱帶太平洋環(huán)流中幾個重要問題的研究,2001年獲中國高?茖W技術二等獎(第二位)。

3. 《海洋小百科全書》,2003年獲第五屆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科普圖書類三等獎。

4. 促進本科生綜合分析與融會貫通能力方式方法的探索,2004年獲中國海洋大學校級優(yōu)秀教學成果三等獎(第一位)。

5. 南海海洋環(huán)流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動力機制的研究 甘子鈞; 劉秦玉; 施平; 王東曉; 孫即霖; 蔡樹群; 楊海軍; 齊義泉; 王衛(wèi)強; 黃企洲; 余靜嘉; 方文東; 杜巖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青島海洋大學 2000-12-01

6. 熱帶海洋變率及其氣候效應 王東曉; 王啟; 蔡樹群; 甘子鈞; 方國洪; 孟祥鳳; 陳錦年; 齊義泉; 王凡; 杜巖; 高榮珍; 魏澤勛; 方文東; 孫即霖; 王衛(wèi)強; 謝強; 劉欽燕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6-01-01

7. 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暖水與海氣相互作用 劉秦玉; 王東曉; 孫即霖; 郭佩芳; 齊義泉; 高榮珍; 杜巖; 王衛(wèi)強; 胡瑞金; 賈英來 【科技成果】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國海洋大學 2006-06-30

 

論文專著:


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主編、參編著作2部。

出版專著:

1、《海洋水文》,彭垣,孫即霖編著,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2、《物理海洋》,于志剛,傅剛,孫即霖,海洋出版社,2009年7月。

3、《海洋大辭典》,嚴宏謨,李龍章,王永保,鄒德臣, 孫即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

發(fā)表英文論文:

1 Wu Dexing, Sun Jilin et al,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partial data collected by the Shiyan 3 during TOGA-COARE IOP.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TOGA - COARE 1995, Editoreter,J. Webster

2 Sun Jilin and Liu Qinyu,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xed layer of "warm pool" areas,1996,Chi.J.Oceano. Limnol

3 Sun Jilin Liu Qinyu and Zhang Xiuzhi,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fluxes over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of 1998. 1999, In: The Onset and variation of SCS monsoon with interaction of atmosphere and ocean. Ed. Ding Yihui and Li Chongyin,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52 - 156

4 Sun Jilin, Liu Qinyu and Zhang Xiuzhi.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ir-sea flux paramete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2001,In: Dynamics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434 – 446

5 Sun Jilin Wang Dongxiao, 2002, Circulation patterns of summer monsoon corresponding to two kinds of indic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1, No. 2 125~129

6 Jilin Sun and Haiyang Li,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orresponding to two onset indices 2002, Journal of Geosciences of China Vol.4 No.2, Jun.39-44

7 Liu Qinyu, Sun Jilin and Jia Xujing, 2003.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Vol. 17 (Suppl.) 201-212.

8 Sun Jilin and Wang Dongxiao, An alternative index for the onset of the summer monsoon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2004,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3, No. 1 17 – 22

9 Sun Jilin, Peter Chu and Qinyu Liu,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undercurr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jointly derived from buoy measurement and assimilation analysis。2004,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No.1, 51 – 60

10 Andrea Silverman and Sun Jil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rmal and Geopotential He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tinent and Ocean and its Role in the Strength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2005,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No. 4, 366 – 3770

11 Sun Jilin Chu Pete and Liu Qinyu. The role of the halted baroclinic mode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n an El Nino event, 2006,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23, No. 1, 45 - 63

12 Sun Jilin Xu Delong and Gu Dejun, 2006, Season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heat transport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Vol. 5, No. 3, 200 – 206

13 Zhu Xiaojie, Sun Jilin, Liu Zhengyu, Liu Qinyu and J. E. Martin, 2007, A Synoptic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Winter Cyclone Activity in the Aleutian Low Region. J. Climate, 20, April, 1523 - 1538

發(fā)表中文期刊論文:

1 污染物跨界輸送對珠三角旱季霾的影響過程研究 王安琪; 盛立芳; 曹子淇; 王文彩; 孫即霖 湖南生態(tài)科學學報 2017/01

2 青島混合層高度變化特征及與空氣污染的關系 時曉曚; 魏曉敏; 畢瑋; 馬艷; 孫即霖; 衣立 山東氣象 2016/04

3 基于遙相關的NAO位相轉換影響機理研究分析 優(yōu)先出版 梅笑冬; 孫即霖; 孫雅文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01

4 2013年夏季長江中游持續(xù)高溫與南海對流異常影響 孫雅文; 傅剛; 孫即霖; 時曉曚 海洋湖沼通報 2016/03

5 中國區(qū)臨近空間太陽輻射環(huán)境研究 梅笑冬; 孫即霖; 李正強; 陳興峰; 邢進; 許華; 伽麗麗; 呂陽; 李明; 劉李 光譜學與光譜分析 2016/03

6 北大西洋秋季“三極子”海溫結構對冬季大氣環(huán)流場的影響 時曉曚; 孫即霖; 孫雅文; 畢瑋; 周旋; 衣立 海洋學報 2015/07

7 15°~35°N、105°~130°E海域臺風極值風速分析 李強; 張秀芝; 王喬喬; 孫即霖 太陽能學報 2015/01

8 一次颮線過程的數值模擬及診斷分析 優(yōu)先出版 邢如峰; 孫即霖; 高山紅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4/22

9 五十年一遇最大風速計算方法比較 高梓淇; 張秀芝; 孫即霖 風能 2014/04

10 2011年春夏長江中下游旱澇急轉特征及原因分析 王鳳; 孫即霖; 吳德星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3

11 潛熱在2013年5月26日青島地區(qū)降水過程中的反饋作用 優(yōu)先出版 孫露文; 孫即霖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4/03

12 黃海與東海海域底層水溫影響因素研究 優(yōu)先出版 劉志杰; 孫即霖; 王悅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4/03

13 北冰洋緯向溫度梯度對中國東北地區(qū)夏季降水影響的分析 時曉曚; 孫雅文; 孫即霖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2

14 山東夏季雷暴天氣發(fā)生前期信號的分析 郭魯; 孫即霖 山東氣象 2013/04

15 西風急流南側中尺度重力波對降水落區(qū)影響的個例分析 劉洋; 孫即霖; 高山紅; 張笑 山東氣象 2013/04

16 北印度洋海平面風場的時空特征分析 崔開付; 孫即霖; 薛鋒 海洋湖沼通報 2013/04

17 熱帶海洋潛熱長期變化趨勢分析 公言華; 孫即霖; 時曉曚; 徐佳佳; 于斌; 于海利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08

18 熱帶印度洋季節(jié)內振蕩對海表溫度日變化的影響 楊洋; 于衛(wèi)東; 孫即霖; 李奎平; 劉延亮; 高立寶 海洋科學進展 2013/03

19 延伸期可預報信號的時空分布特征 優(yōu)先出版 王鳳; 孫即霖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3/12

20 黃海大風日數長期變化特征研究 優(yōu)先出版 宮攀; 孫即霖; 公延華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3/12

21 中國東部近海風應力氣候變化特征研究 楊丹寧; 孫即霖; 時曉曚; 李忠燕 科協(xié)論壇(下半月) 2012/07

22 2005年5—6月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異?赡茉驕\析 翟亮; 張秀芝; 孫即霖; 呂心艷 熱帶海洋學報 2012/04

23 中國東部海區(qū)經向熱力差異對夏季南京氣候變化的影響 孫即霖; 叢明; 吳德星; 高山紅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05

24 黃河流域降水異常與渤、黃海水溫,大氣環(huán)流異常變化及入海流量關系的研究 孫即霖; 寶樂爾其木格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Z1

25 冬季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上空風暴軸特征比較與分析 孫即霖; 楊超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10

26 德國4站點極端降水頻數和強度趨勢變化分析 楊靖文; 孫即霖; Reiner Schlitzer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S1

27 不同天氣系統(tǒng)影響下塊體動力學法計算海氣通量的誤差估計 賀赟; 孫即霖; 黃健; 石強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S1

28 An Elastic Interaction Model of Vortices 賈曼; 黃菲; 樓森岳; 孫即霖; 唐曉艷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2010/10

29 青島一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環(huán)流特征分析 李斌; 孫即霖; 楊曉霞; 楊凡; 孫桂平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6

30 澳大利亞冷空氣活動對西北太平洋熱帶輻合帶強度的影響 孫即霖; 韋冬妮; 李永平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5

31 中國東部近海熱含量季節(jié)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史得道; 孫即霖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S1

32 山東夏季降水與太平洋海溫異常及東亞大氣環(huán)流的關系 費艷琴; 孫即霖; 鄭美琴; 王建波 山東氣象 2006/02

33 冬季西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南北向海溫差-西風急流正反饋過程分析 朱小潔; 孫即霖 科學通報 2006/09

34 全球大氣垂直環(huán)流間的相關分析 邰慶國; 孫即霖; 吳君; 石瑩 山東氣象 2006/01

35 The Role of the Halted Baroclinic Mode at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n El Nino Event 孫即霖; Peter CHU; 劉秦玉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6/01

36 東亞夏季風對山東夏季降水的影響 王慶; 孫即霖; 龔佃利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01

37 THE EFFECTS OF GENERAL CIRCULATION ANOMALIES ON PRECIPITATION IN THE RAINING SEASON OF SHANDONG 王慶; 孫即霖; 劉詩軍; 周曉英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2005/01

38 大氣環(huán)流異常對山東雨季降水的影響 王慶; 孫即霖; 劉詩軍; 周曉英 熱帶氣象學報 2005/02

39 南印度洋SST與南亞季風環(huán)流年代際變化的研究 朱娜; 孫即霖 海洋湖沼通報 2004/04

40 南太平洋大氣和海洋年代際變化與冷空氣關系的研究 李江萍; 孫即霖 海洋湖沼通報 2004/04

41 不同時間尺度系統(tǒng)對熱帶太平洋海-氣潛熱通量貢獻的估計 孫即霖; 楊緒君 熱帶海洋學報 2004/06

42 基于三維分解的大尺度垂直環(huán)流變化特征分析 邰慶國; 孫即霖 山東氣象 2004/04

43 南海夏季風爆發(fā)時期的大氣環(huán)流變化特征 孫即霖; 劉秦玉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5

44 山東冬季近41年氣溫異常及其海氣背景場特征 楊成芳; 孫即霖; 薛德強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2

45 山東夏季旱澇指數的振蕩特征 王慶; 龔佃利; 孫即霖; 劉詩軍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02

46 山東省近531年旱澇變化氣候診斷分析 楊成芳; 薛德強; 孫即霖 山東氣象 2003/04

47 DYNAMIC FEATURES OF THE HEAT FLUX AND THE UPPER MIXED LAY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SUMMER MONSOON ONSET IN 1998 劉秦玉; 孫即霖; 賈旭晶; 張秀芝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3/S1

48 春季南海北部上混合層的數值模擬與數值實驗 劉秦玉; 孫即霖; 賈旭晶 海洋與湖沼 2002/05

49 淺議專業(yè)教學與思想情操教育的互相促進 孫即霖 高等理科教育 2002/04

50 聯(lián)系不同學科內容 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作法 孫即霖 高等理科教育 2002/01

51 理科專業(yè)教學與詩歌欣賞相結合的嘗試 孫即霖 高等理科教育 2001/02

52 春季南海南部上混合層數值模擬與數值實驗 劉秦玉; 孫即霖; 賈旭晶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1/02

53 1998年5-6月南海上混合層、溫躍層不同定義的比較 賈旭晶; 劉秦玉; 孫即霖 海洋湖沼通報 2001/01

54 1998年夏季風爆發(fā)前后南海上混合層的特征及成因 劉秦玉; 賈旭晶; 孫即霖; 張秀芝 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 2000/04

55 南海暖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征及數值模擬 賈英來; 劉秦玉; 孫即霖 海洋與湖沼 2000/04

56 赤道太平洋低頻波動的某些特征 孫即霖; 李立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03

57 對上海證券市場行情可預報性的初步研究 孫即霖; 張?zhí)A廉; 譚軍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01

58 分層熱帶海洋模式中的Rossby波和Kelvin波——初始混合層深度異常與大氣熱力強迫激發(fā)波動 孫即霖; 劉秦玉; 朱抱真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8/01

59 海溫異常東向傳播──El Nio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機制 孫即霖; 劉秦玉; 朱抱真 應用氣象學報 1997/S1

60 我國現代房地產法律的歷史發(fā)展特征及其趨勢 孫即霖; 劉軍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01

61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MIXED LAYER OF "WARM POOL" AREAS 孫即霖; 劉秦玉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1996/04

62 論時空尺度與偶然性及必然性 孫即霖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Z1

63 TOGA-COARE IOP部分觀測資料初步分析 吳德星; 孫即霖; 王凡; 傅子瑯; 陳榮裕; 毛慶文; 苗偉鋒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3/S2

64 TOGA—COARE IOP海—氣通量和SST季節(jié)內變化的分析 孫即霖; 吳德星; 徐天真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3/S2

65 季節(jié)內SST和混合層深度變化的模式研究 孫即霖; 吳德星; 李國璋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3/S2

66 海氣耦合模式中挾卷參數化的比較 孫即霖; 徐啟春; 苗其來; 侯建偉 青島海洋大學學報 1993/S2

67 不同空間尺度海氣相互作用對海表面溫度異常的影響 孫即霖; 左中道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89/05

會議論文:

1 北極氣候變化背景下東亞大槽季節(jié)內變化 劉源; 蘇潔; 張述文; 孫即霖 第32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中國會議 2015-10-14

2 副熱帶急流波導在南方冬季持續(xù)性大范圍強降水中的作用 李春; 孫即霖 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中國會議 2014-11-03

3 日本海秋季SST異常對中國東北冬季降水、氣溫異常的影響 時曉曚; 孫即霖; 吳德星 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中國會議 2011-11-01

4 中國東部海區(qū)經向熱力差異對夏季南京氣候變化的影響 孫即霖; 叢明; 吳德星; 高山紅 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中國會議 2011-11-01

5 中國近海海氣通量特征的研究 叢明; 孫即霖 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8-11-01

6 中國近海(渤、黃、東海)熱含量季節(jié)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史得道; 孫即霖 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8-11-01

7 冬季北太平洋與北大西洋上空風暴軸特征的分析與比較 楊超; 孫即霖 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8-11-01

8 山東伏期旱澇特征及其診斷分析 李君; 孫即霖; 邰慶國 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氣候變化及其機理和模擬”分會場 中國會議 2006-10-01

9 東亞夏季風對山東夏季降水的影響 王慶; 孫即霖; 龔佃利 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5-10-01

10 中緯度北太平洋海氣相互作用機制初步探討 孫即霖; 朱小潔; 徐洪蕾; 徐德隆 第六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 中國會議 2005-08-01

11 冬季北太平洋中高緯海-氣相互作用過程分析 朱小潔; 孫即霖 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海洋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05年學術研討會 中國會議 2005-06-01

12 北半球經向熱量輸送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代際變化特征 孫即霖; 徐德隆 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4-06-30

13 大氣環(huán)流異常對山東夏季降水的影響 王慶; 孫即霖; 劉詩軍; 周曉英 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 中國會議 2004-06-30

報紙文章:

1 離準確預測厄爾尼諾強度還有多遠 孫即霖 中國海洋報 2015-08-11

2 厄爾尼諾研究仍在路上 汪濤; 鄭小童; 孫即霖 中國海洋報 2015-07-23

榮譽獎勵:


1. 1999年獲“澳柯瑪獎勵教師基金”。

2. 1999年獲山東教育社建國五十周年優(yōu)秀教育教學論文二等獎。

3. 1999年獲山東教育社建國五十周年優(yōu)秀教育教學論文一等獎。

4. 2002年獲中國海洋大學優(yōu)秀教師榮譽稱號。

媒體報道:


海流是如何影響氣候的?———訪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環(huán)境學院教授孫即霖

海水流動形成海流。對氣候直接產生影響的是表層海水的溫度

記者:孫老師,我們?吹匠睗q潮落,這跟海流是否有關系?海流是怎么形成的?

孫即霖:大氣的流動形成風。同樣道理,海水流動形成海流。海水的流動有許多原因。海面上的風驅動海水造成的海水流動,叫風生海流,風生海流的速度一般在海洋表層最大。近;蚋蹫持忻刻煲(guī)律性出現的, 方向相反的流動是由潮汐導致的潮流, 潮流速度在開闊大洋中一般比較小。還有一種海流由海水密度(溫度和鹽度)差異造成,稱為密度流。

海流有暖流和寒流之分。從水溫高處向水溫低處流動叫暖流,反之叫寒流。大尺度的風生海流和溫鹽環(huán)流影響海水溫度的分布,對全球氣候區(qū)域的形成以及氣候的變化起重要的作用。

記者:海流是如何影響全球氣候的?

孫即霖:對氣候直接產生影響的海洋要素是表層海水的溫度。海水的流動改變了海洋溫度的分布狀態(tài),并因此影響天氣和氣候的變化。比如,黑潮經過中國的東海,它的流量是長江口入海流量的300倍,黑潮的擺動及中國近海海水冷暖將影響東亞和中國的氣候,黑潮通過呂宋海峽影響南海北部的海溫,而南海的海溫是影響季風暴發(fā)的一個重要物理因子。東海及琉球群島外的黑潮環(huán)流的異常流動不但影響當地氣候的變化,對全球氣候的變化也起著重要影響。

海水的密度主要由溫度和鹽度決定,在北大西洋高緯度,由于低溫和高含鹽量,使上層密度大的海水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形成大洋的深層水并向南流動、與上層較低緯度高溫高鹽海水的向北流動構成閉合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北大西洋深層水的南向溢流和暖水系的上層北向海流共同組成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是全球大洋環(huán)流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對歐洲天氣和氣候的影響具有重要的作用,對全球氣候的長期變化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這種由密度梯度驅動的洋流,被稱為大洋溫鹽流。溫鹽流和表層海流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它們共同構成的閉合環(huán)流,在氣候研究領域稱作“溫鹽環(huán)流”。

大洋溫鹽環(huán)流的重要性在于,它和大氣環(huán)流一起,構成了對于維持地球氣候系統(tǒng)的能量平衡至關重要的經向環(huán)流體系。在地球氣候系統(tǒng)中,因為熱帶地區(qū)存在輻射盈余,而極地則存在輻射虧損,為保持整個系統(tǒng)的能量平衡,在低緯與高緯之間,存在著很強的經向能量輸送。這種經向能量輸送過程,由包括溫鹽環(huán)流在內的經向環(huán)流系統(tǒng)和水平環(huán)流系統(tǒng)來完成,大氣和海洋各承擔其中的50%。因此,溫鹽環(huán)流的強度變化,對區(qū)域乃至全球氣候的影響都是重大的。例如,英國首都倫敦與杭州地理緯度不同,但兩地冬季的平均氣溫差不多相同。

溫鹽流和表層海流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溫鹽環(huán)流變化不確定,影響氣候變化

記者: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關注的就是溫鹽環(huán)流對氣候的影響吧?

孫即霖:關于溫鹽環(huán)流與氣候的關系,當前關注的重點主要是溫鹽環(huán)流對氣候平衡態(tài)的影響。典型的例子是約1萬年前的“新仙女木冷事件”。該事件目前最為流行的理論之一,是冰融化令大量淡水流入北大西洋,海水變淡,使海水下沉過程被抑制了,造成溫鹽環(huán)流中斷,經向熱輸送劇減,使歐洲氣候變冷。目前我們面臨的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可能引發(fā)降水變化,令地球高緯度海表變淡,該情形和“新仙女木冷事件”非常相似。如果全球變暖一旦導致溫鹽環(huán)流減弱或中斷,經向熱輸送減少或消失,那么它對區(qū)域乃至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

記者:就目前來看,溫鹽環(huán)流存在哪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

孫即霖: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未來溫鹽環(huán)流的變化不能確定。

原因是溫鹽環(huán)流同時存在正、負反饋機制。正反饋過程是這樣: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北冰洋海冰融化,高緯表層海水密度減小,使溫鹽環(huán)流減弱;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經向熱輸送減弱,熱量減少導致歐洲氣候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出現地區(qū)性變冷,而且使大氣經向溫度梯度增大,使極向水汽輸送增強,大西洋降水增多,同時蒸發(fā)減少,令溫鹽環(huán)流進一步減弱,這個就是電影《后天》的理論基礎。

它的負反饋過程是:溫鹽環(huán)流減弱,溫度下降使海冰增多,鹽析作用增強,表層海水密度增加,這會使溫鹽環(huán)流增強。另外,利用耦合氣候模式的研究表明,全球變暖可能令ENSO(厄爾尼諾)活動增強。ENSO通過改變熱帶大西洋的水分平衡,引發(fā)高、低緯度的耦合作用,可能影響到溫鹽環(huán)流。觀測研究證實,在厄爾尼諾年,大西洋失去的水汽增多,意味著向北大西洋輸入的咸水增多,這有助于溫鹽環(huán)流的增強。在實際過程中,正因為正負反饋機制的同時存在,使得未來溫鹽環(huán)流的變化,成為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問題,因而需要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當然,是人類的活動造成了全球氣候變暖,致使溫鹽環(huán)流減弱。

記者:溫鹽環(huán)流對氣候有哪些具體的影響?

孫即霖:據科學計算,地氣(地面與大氣)系統(tǒng)在南北緯35度之間輻射能收入大于支出,即輻射差額為正值,而在北緯35度以北和南緯35度以南的地區(qū),輻射能收入小于支出,即輻射差額為負值。由于大氣環(huán)流和海流的共同作用,將低緯地區(qū)的熱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中、高緯度地區(qū),使高、低緯之間的溫差相對穩(wěn)定。如果沒有大氣和海流的輸送作用,熱帶地區(qū)的溫度比現在要高出10℃左右,極地附近則比現在要低20℃以上。

由于海流可以改變全球熱量的分布,這就使得同緯度地區(qū)的氣溫產生的差異十分明顯。在南、北緯40度之間的大洋西部沿岸,由于受暖流的影響,氣溫較高,相對應的大洋東部沿岸,在寒流的作用下氣溫偏低。例如地處南緯2度的南太平洋西部的伊瑞安島附近年平均水溫為27.5℃,而東部秘魯沿岸的年平均水溫僅為16.5℃,東西相差達11℃;在北緯40度以北地區(qū)恰好相反,即大洋東部沿岸氣溫高于西部沿岸。海流還對沿岸地區(qū)的降水和自然景觀也有明顯的影響。一般地說,寒流經過的大陸沿岸大多為荒漠,相反,暖流經過的地區(qū),氣溫高,大氣中水汽含量大,大氣又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空氣容易產生對流活動,降水特別多。除此之外,洋流勢力的大小變化,對沿岸的天氣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每當日本黑潮勢力強、離大陸比較近時,我國東部地區(qū)的降水就明顯增多,可能會出現洪澇,反之就可能出現干旱。

記者:我們常看到天氣預報中說在太平洋某地區(qū)形成臺風,這跟海流有關吧?

孫即霖:對。臺風是生成于熱帶海洋上,可以造成劇烈天氣的系統(tǒng)。臺風的發(fā)生與海流的影響密不可分。流經墨西哥灣的灣流和經過我國東海的黑潮及其源頭北赤道流對西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大面積高溫海水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響。而大面積高溫海水的存在是臺風發(fā)生和得到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做氣候預測必須要考慮海洋的影響。由于大氣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超過70%的面積是海面,海洋熱力狀態(tài)的變化必然要影響大氣的運動。而熱帶海洋中的流動是全球最明顯和比較復雜的海區(qū)。如在熱帶太平洋存在著南赤道流、赤道逆流、赤道潛流、北赤道流、棉蘭老流、赤道貫通流等等,這些流動的變化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目前氣候研究中的熱點領域。

海流對氣候變化帶來明顯的影響,還可以用數字來說明。如大西洋中的灣流這種世界海洋中最強勁的暖流對氣候的影響就非常明顯了。灣流帶著大量的暖海水,從美洲東岸附近海域一直輸送到歐洲和北冰洋,造成了亞歐大陸西北部地區(qū)最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區(qū)。英國北部位于北緯50度的格拉斯哥,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4.2℃,而同時期具有同樣溫度的杭州卻位于北緯30.3度;挪威沿岸1月份的氣溫在0℃左右,而同緯度的亞洲東部則為-40℃到-50℃。這么大的溫度差異就是灣流輸送熱量的結果。據估計,灣流每年向西北部每千米海岸輸送的熱量相當于燃燒600億千克重的煤所釋放的能量。

溫鹽環(huán)流減緩,大西洋熱傳輸受阻,有可能導致明顯的氣候變化

記者:溫鹽環(huán)流在流動過程中要進行能量傳輸,能量是如何進行交換的?

孫即霖: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當赤道附近的墨西哥灣溫暖且鹽度較高的水流向北流到北大西洋,到中、高緯度時水溫便會降低,水流的密度增加海水下沉,沉到海洋深處開始向南流動,將冰冷的海水帶向赤道地區(qū),最終經非洲到達南大西洋海面。密度高、溫度低的海水成為大洋輸送帶的一部分,但這些海水最終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再次浮上海面。當溫暖的海水重回大西洋后便會向北極流去,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被稱為大西洋熱傳輸帶,歐洲氣候之所以會溫暖濕潤,就是因為這個暖流的原因。

同時北大西洋暖流也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變化。大洋輸送帶將海底的養(yǎng)分帶上水面,同時增加海洋的二氧化碳含量。

記者:剛才您說過了,因為有正負反饋機制將造成不確定的氣候狀態(tài),是不是這條傳輸帶出現問題了?

孫即霖:最近有證據顯示北大西洋輸送帶在連接格陵蘭島和蘇格蘭的洋中脊一帶速度放緩。過去數千年,大洋輸送帶的運作一直相當穩(wěn)定。在歷史上,只有劇烈的氣候變化才能影響輸送帶的運作。反過來說,現在這條輸送帶流速變緩了,就有可能導致明顯的氣候變化。

2006年5月開始,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厄爾尼諾事件正在發(fā)生。根據美國科學家的預測,本次事件還將持續(xù)到2007年年中。自10月份以來,我國的氣候出現持續(xù)的異常,10月、11月的平均氣溫明顯的偏高,山東許多地區(qū)經歷了幾十年一遇的高溫和干旱。今年西伯利亞的氣候變化正經歷著70年一遇的異常。這些情況是否與溫鹽環(huán)流的變化有關?這是個新出現的問題。

記者:我們在地理課上學過,洋流是有規(guī)律的,它的流動方向應該與風向相同吧?

孫即霖:大范圍海洋上層的流動(稱為風生漂流)是在風的作用下產生的。因此大洋中的海流與其上空大氣系統(tǒng)具有很好的對應關系。在赤道附近的東風吹刮下,海洋中存在向西流動的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在中緯度西風帶,對應的是西風漂流。在南美洲西海岸,向北的風對應向北的流等等。簡單地說,在北太平洋,中緯度以南基本是一個順時針的環(huán),對應大氣中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而中緯度以北,基本是一個逆時針的環(huán),對應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上空的低壓。不過,海流的圖像并不都是這么簡單,因為還有許多海流,如赤道附近的赤道逆流,南海北部的南海暖流等等,它們流動的方向與上空風的方向相反。

黑潮的水體有溫度高、鹽度高的特點,是影響我國氣候變化的主要洋流之一

記者:剛才您講過那個日本暖流,為什么叫黑潮?

孫即霖:黑潮并不是黑色的,只是海流的一種,還是我國最早發(fā)現并作了文字記載的。它與所流經的海域海面顏色不同,黑潮海面上的海水顏色呈藍黑色調,而它又像潮水一樣流動得很快,所以就叫它“黑潮”了。黑潮是一支暖流,來自溫暖的熱帶西太平洋,它的水溫要比周圍海水的溫度高。黑潮是由北赤道流的一支向北的支流延伸而來的,由于黑潮是從赤道流過來的,所以,表面上看起來都是海水,可是實際上卻有明顯的差別。海洋學家們研究發(fā)現,黑潮的水體有“雙高”特點,即溫度高,夏季在27℃~30℃,即使在冬季表層水溫也不低于20℃,鹽度也高。黑潮的流經區(qū)域有:在源頭與北赤道流相接,沿菲律賓以東海區(qū)北上,從我國臺灣東側流入東海,穿過吐噶喇海峽,沿日本列島南面海區(qū)流向東北;大約在北緯35度、東經141度附近海域離開日本海岸蜿蜒東去;最后在東經165度左右的海域里向東逐漸散開。在我國的神圣領土臺灣島南端,有個叫貓鼻頭的地方,游人在岸上根據水的顏色就可以看到黑潮水與周圍海水的區(qū)別。

由于黑潮是從赤道向北流來的,這些海水不僅溫度高,鹽度也高,在它接近的中低緯度的海角和海島尖端部分,往往生長著繁茂的熱帶植物。黑潮也與墨西哥暖流一樣,流路也經常發(fā)生變化,這樣就更給它靠近的陸地,如日本、菲律賓、朝鮮和我國都帶來了較大的影響。

記者:黑潮作為一股海流,應該有一個范圍,它有多大?

孫即霖:黑潮在不同海區(qū)內流動時,它的寬度和厚度并不都是一樣的,在不同的海區(qū)里有不同的變化。通常它的寬度為150千米,在日本列島南面的海域,黑潮達到它的最大寬度200千米~300千米。它的厚度達到1000米以上。黑潮的流速要比一般海流強勁得多,為每小時3千米~10千米。專家們已經計算出黑潮在我國東海的流量為每秒約3000萬立方米。

記者:到我國的黃海、渤海海流是不是也受黑潮的影響?

孫即霖:黑潮流經我國的東海,在重返太平洋之前,在日本九州島南部海面分出一個小分支北上,形成對馬海流。對馬海流在流經濟州島西南海域時又一分為二:一支折向東北,穿過朝鮮海峽奔向日本海;而另一支折向了西北,沿黃海東側北上,再轉入北黃海,進而穿過渤海海峽向渤海流來,人們把這股海流稱為黃海暖流。在冬季渤海、黃海一帶水溫顯著降低時,這股黃海暖流仍然顯出其高溫的特性,給沿途海區(qū)帶來了溫暖。地處渤海灣內的秦皇島沿岸,因受暖流的影響,通常能使海水溫度保持在冰點以上,不致結凍。

記者:這么說黑潮的流動路線相當彎曲。如果黑潮流動路線變動,對我國的氣候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孫即霖:黑潮海水的流動形狀比較特殊,呈現明顯的“蛇形大彎曲”。黑潮主干流有時會形成像蛇爬那樣的彎彎曲曲?茖W家們經過調查發(fā)現,黑潮的大彎曲發(fā)生是在日本的四國島南岸,向東到達都井岬和潮岬之間以南的海域,主干流突然轉向南流,最遠流到北緯30度附近,又開始返回北流。當到達本州島島南岸御座岬附近海面時,便又沿著原路徑向東北方向流去,這就是世界海洋中規(guī)模最大的“大蛇行”海流。這種大彎曲的流路也并非固定不變,它變化的區(qū)域很廣,其范圍東西向大約550千米,而南北向也有460千米。根據我國海洋學家們的調查發(fā)現,自從1934年以來,這樣的大彎曲共發(fā)生過7次,每次持續(xù)的時間有長有短,最短的一次只有3年,而最長的一次竟達10年之久。但這種“蛇行大彎曲”是如何形成的,現在是未解之謎。

黑潮的“蛇形大彎曲”對我國和日本等國家的氣候變化具有很大的影響。人們發(fā)現,如果“蛇形大彎曲”遠離日本海岸,那里沿岸的氣溫就會下降,變得寒冷干燥;相反,則會使日本沿岸氣溫升高,空氣溫暖濕潤。因為黑潮暖流自身擁有大量的熱能,黑潮水對大氣的加熱必然影響到天氣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進而對氣候產生影響。每當進入秋末冬初時,只要吐噶喇海峽的水溫比往年平均水溫高,那么,我國北部平原地區(qū)的來年春季降雨量就會比常年多。

文章來源:《遼寧日報》本報記者:周仲全 2006-12-30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