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男女啪啪做爰高潮全过长,欧美午夜特黄AAAAAA片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生命科學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國際交流 社會任職 榮譽獎勵 媒體報道

專家信息:


昌增益,男,1965年1月出生,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人,中共黨員,博士。曾任清華大學醫(yī)學院院長助理,科學與技術(shù)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副主任,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教育部“蛋白質(zhì)科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F(xiàn)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shù)委員會委員。

教育及工作經(jīng)歷:

1980年至1984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生物學,理學學士。

1982年至1985年,美國貝勒醫(yī)學院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Huston)生物化學系,博士。

1984年至1985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碩士;中山大學“廣州英語培訓中心”學習英語。

1992年2月至1995年12月,美國休斯醫(y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uston) 博士后。

1996年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副教授。

1998年8月,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教授。

2002年7月至2002年10,通過教育部“重點高校系主任和研究所,實驗室骨干人員研修項目”在美國哈佛醫(yī)學院訪問。

2003年9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2005年12月,北京大學跨院系蛋白質(zhì)科學中心,主任。

2007年9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2007年9月,北京大學學術(shù)道德委員會,委員。

教學情況:

主講課程:

課程 場所 時間 備注
《生物化學I》、《生物化學II》 清華大學 1996-2003 清華大學校級一類課;教育部理 科基地班名牌課;清華大學精品課; 2000年開始進行完全英語教學。
《生物化學I》、《生物化學II》 北京大學 秋季2003-2004 至今 完全英語教學; 2005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2007年 被評為教育部雙語教學示范課程。
《基因分子生物學》 清華大學 1999-2002 研究生課程
《生物工程前沿》 清華大學 秋季 2006- 研究生課程
《生物大分子結(jié)構(gòu)與功能》 清華大學 2001 研究生課程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進展》 北京大學 2003起 研究生課程

培養(yǎng)研究生情況:

獨立培養(yǎng)6名碩士、2名博士,2名博士后,F(xiàn)有在讀碩士生,1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1名。

資料更新中……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衰老與休眠的分子機制、蛋白質(zhì)功能及活性調(diào)節(jié)的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結(jié)核桿菌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6.3的結(jié)構(gòu)、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1998年1月-2001年12月,負責人。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結(jié)核桿菌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6.3的結(jié)構(gòu)、功能和作用機制研究,1998年1月-2000年12月,負責人。

3. 國家重大基礎(chǔ)研究(973)項目:蛋白質(zhì)三維結(jié)構(gòu)和功能研究,1999年12月-2004年11月,骨干人員。

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大腸桿菌IbpA/B蛋白的生理功能及誘導機制,2003年1月-2005年12月,負責人。

5. 教育部博士點基金:結(jié)核桿菌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6.3對細胞膜的保護功能及機制研究,2004年1月-2006年12月。負責人。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80余篇,主編、出版著作7部。

出版專著:

1. 《畜禽重大疫病生物技術(shù)防 治研究》(不同載體質(zhì)粒對基因免疫活性影響的研究)張芳 周志紅 昌增益 鄭昌學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 1998年

2. 《外星生命探索-20世紀對地球以外生命的爭論》李經(jīng) 昌增益 李緯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年

3. 《生物技術(shù)世紀》(原著:Rifkin J.)付立杰 陳克勤 昌增益 上?萍冀逃霭嫔 2000年

4. 《二十世紀生物學的分子革命——分子生物學所走過的路》(法)米歇爾?莫朗熱著 昌增益譯 科學出版社 2002年

5. 《醫(yī)學分子生物學》(有關(guān)蛋白質(zhì)部分的三章)(復旦大學查錫良教授主編)昌增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6. 《蛋白質(zhì)、酶和基因化學與生物學的交互作用》(美)弗魯頓著,昌增益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年

7. 《Lehninger生物化學原理》(原著:Nelson, D. L. and Cox, M. M.)(第三版)周海夢 昌增益 江凡 孟安明 常智杰 余冰賓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發(fā)表英文論文:

1 、 Chang, Z ., Nygaard, P., Chinault, A. C., and Kellems, R. (1991)“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Escherichia coli Adenosine Deaminase Reveals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Amino Acid Residues: Implications for Catalytic Function” Biochemistry, 30(8):2273-2280. (IP=4.008)

2 、 Sharff, A. J., Wilson, D. K., Chang, Z. and Quiocho, F. A. (1992) “Refined 2.5 A Structure of Murine Adenosine Deaminase at pH 6.0” J. Mol. Biol. , 226(4):917-921.

3 、 Chouhary, A., Vyas, M. N. Vyas, N. K. Chang, Z . and Quiocho, F.A. (1994) “Crystallization and Preliminary X-ray Crystall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38-kDa Immunodominant Antige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Protein Science, 3(12):2450-2451.

4 、 Chang, Z., Choudhary, A. Lathigra, R. and Quiocho, F.A. (1994) “The Immunodominant 38-kDa Lipoprotein Antige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s a Phosphate-binding Protein” J. Biol. Chem. , 269(3):1956-1958. (IP=6.355)

5 、 Sideraki, V., Mohamedali, K.A.,Wilson, D.K., Chang, Z. , Kellems, R.E., Quiocho, F.A., and Rudolph, F.B. (1996) “Probing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wo Conserved Active Site Aspartates in Mouse Adenosine Deaminase” Biochemistry , 35(4):7862-7872.

6 、 Chang, Z., Primm, T.P., Jakana, J., Lee, I.H., Chiu, W., Gilb ert, H.F., and Quiocho, F.A. (1996) “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16-kDa Antigen (HSP16.3) Functions as an Oligomeric Structure in Vitro to Suppress Thermal Aggregation” J. Biol. Chem. , 271(12):7218-7223 (IP=6.355)

7 、 Chang, Z., Wilson, D.K., Kellems, R.E., and Quiocho, F.A. (1997) “Cysteine not Required for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Adenosine Deaminase”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d in English) , 2(1):441-446.

8 、 Hong, W., Jiao, W., Hu, J., Zhang, J., Liu, C., Fu, X., Shen, D., Xia, B., and Chang, Z . (2005) “Periplasmic Protein HdeA Exhibits Chaperone-like Activity Exclusively within Stomach pH Range by Transforming into Disordered Conformation” , J. Biol. Chem., 280(29):27029-27034. (IP=6.355)

9 、 Fu, X. and Chang ,Z. (2005) “Phylogenetic and biochemical studies reveal a potential evolutionary origin of animal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from bacterial class A” J. Mol. Evol. , in press . (IP=2.751)

10 、 Chen, X., Fu, X., Ma, Y., and Chang, Z . (2005) “ Chaperone-like activit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does not require its intact (native) structures”, Biochemistry -Moscow,70(8):913-919. (IP=1.058)

11 、 Jiao, W., Li, P., Zhang, J., Zhang, H., Chang, Z . (2005)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Function in the Insoluble Protein Complex”,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335(1):227-231. (IP=2.904)

12 、 Fedurkina, N.V., Belousova, L.V., Mitskevich, L.G., Zhou, H.-M., Chang, Z ., and Kurganov, B.I. (2006) “The change in the kinetic regime of protein aggregation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 Thermal aggregation of rabbit muscle creatine kinase”, Biochemistry -Moscow , in press.

13 、 Zhang, X., Zheng, Y., and Chang, Z. (2006) “Peptide Induc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E. coli DegP (HtrA) Protease”,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 33(2):183-189.

14 、 Yang, H., Huang, S., Dai, H., Gong, Y., Zheng, C., and Chang, Z . (1999), “Th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Exposes Hydrophobic Surfaces at Mild Conditions: Conformational Flexibility and Molecular Chaperone Activity”, Protein Science , 8 ( 1 ) :174 - 179. (IP=4.116)

15 、 Zhang, X.,Fu, X., Zhang, H., Liu, C. Jiao, W., and Chang, Z. (2005) “Chaperone-like Activity of β -Case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 37:1232-1240. (IP=3.578)

16 、 Fu, X., Zhang, X., and Chang, Z. (2005) “4'-dianilino-1,1'-binaphthyl-5,5'-sulfonate (bis-ANS), a novel molecule having chaperone-like activit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29:1087-1093. (IP=2.904)

17 、 Jiao , W., Qian, M., Li, P., Zhao, L., and Chang, Z . (2005) “The essential role of the flexible termini in the temperature-responsiveness of the oligomeric state and chaperone-like activity for the polydisperse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IbpB from Escherichia coli ” J. Mol. Biol . , 347(4):871-884. (IP=5.542)

18 、 Zhang, H. Fu, X. Jiao, W., Zhang, X., Liu, C., and Chang, Z . (2005) “The association of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with the plasma membran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dissociation of oligomers is a prerequisite”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30:1055-1061. (IP=2.904)

19 、 Fu, X., Zhang, H., Zhang, X., Cao, Y., Jiao, W., Liu, C., Song, Y., Abulimiti, A., and Chang, Z. (2005) “A dual role for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in self-oligomerization and binding denaturing substrate proteins” J. Biol. Chem . , 280 (8) :6337-6348. (IP=6.355)

20 、 Fu, X. and Chang , Z (2005) “Identification of a highly conserved Pro-Gly in non-animal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oles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Biochemistry -Moscow , 69(5) : 678-685. (IP=1.058)

21 、 Wang, L., Duan, M., Zhang, Y. Lin S., and Chang, Z. (2000)“Translocation of P53-regulated laminin receptors in pro-apoptotic microcircustance of human vasculogenesis inhibition”, 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 24(10):745-748

22 、 Dai, H., Mao, Q., Yang, H., and Chang, Z . (2000) “Probing the Roles of the Only Universally Conserved Leucine Residue in the Oligomerization and Chaperone-like Activity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J. Protein Chem . , 19(4):319-326 . (IP=1.099)

23 、 Chen, Y., An, J., Ding, Y., Dai, H., Mao, Q., Feng, L., Liu, B., Chang, Y., Chen, F., He, H., Tang, H., Chang, Z. , and Rao, ZH (2001) “Preliminary X-ray crystallographic studies of th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molecular chaperone” Protein and Peptide letters , 8(6):499-502.

24 、 Mao, Q., Ke, D., and Chang, Z. (2001) "Heat treatment of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 alpha-crystallin and Hsp16.3: Structure changes vs. Chaperone like activity"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6(5):406-409 .

25 、 Mao, Q., Ke, D., Chang, Z . (2001)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for Mycot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to interact with substrate proteins” Biochemistry (Moscow), 66(8):904-908 . (IP=1.058)

26 、 Mao, Q., Chang, Z . (2001) “Site-directed Mutation on the only Universally Conserved Residue Leu122 of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289(5):1257-1261 . (IP=2.904)

27 、 Mao, Q., Ke, D., Feng, X. and Chang, Z. (2001) “Preheat Treatment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Correlation Between a Structural Phase Change at 60 o C and a Dramatic Increase in Chaperone-like Activity”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284:942-947 . (IP=2.904)

28 、 Pan, G. J., Chang, Z.Y. , Scholer, H.R., and Pei, D. Q. (2002) “Stem cell pluripotency and transcription factor Oct4” Cell Research 12(5-6):321-329. ( IP=1.936 )

29 、 Xiu, Z., Chang, Z., Zeng, A. (2002) "Nonlinear Dynamics of Regulations of Bacterial trp operon: Model Analysis of Integrated Effects of Repression, Feedback Inhibition, and Attenuation" Biochnol. Prog . 18:686-693 ( IP=1.635 ) .

30 、 Liu Y., Fu, X., Shen, J., Zhang, H., Hong, W., and Chang, Z . (2004) “Periplasmic proteins of Escherichia coli are highly resistant to aggregation: A reappraisal for roles of molecular chaperones in periplasm”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16(3):795-801. (IP=2.904)

31 、 Liu, C. He., Y. and Chang Z . (2004) Truncated hemoglobi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The oligomeric state change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membrane componen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16:1163-1172 . (IP=2.904)

32 、 Feng, X., Huang, S. Fu, X., Abulimiti, A. and Chang, Z. (2002) "The reassembling process of the nonameric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occurs via a stepwise mechanism" Biochem. J . , 363:329-334 . (IP=4.278)

33 、 Gu, L., Abulimiti, A., Li, W., and Chang, Z . (2002) "Monodisperse Hsp16.3 nonamer exhibits dynamic dissociation and reassociation, with the nonamer dissociation prerequisit for chaperone-like activity" J. Mol. Biol . 319 ( 2 ) : 517-526 . (IP=5.542)

34 、 Chen Y, Lu YJ, Wang HW, Quan S, Chang Z , Sui SF. (2003) “Two-dimens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a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on lipid layer”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10(2):360-6.

35 、 Abulimiti, A. and Chang, Z. (2003) "Alpha-crystallin promotes the assembly of trimeric form of the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in cell free system" Biochemistry (Moscow), 68 ( 3 ): 269-274 . (IP=1.058)

36 、 Abulimiti, A., Qiu, X., Chen, J., Liu, Y., and Chang, Z. (2003) “Reversible methionine sulfoxid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and its possible role in scavenging oxidant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 305(1):87-93. (IP=2.904)

37 、 Abulimiti, A., Fu, X., Gu., L., Feng, X., and Chang, Z . (2003) "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Nonamers are Assembled and Re-assembled via Trimer and Hexamer Intermediates " J. Mol. Biol . 326(4):1013-1023 . (IP=5.542)

38 、 Fu, X. Liu, C., Liu, Y., Feng, X., Gu, L., Chen, X., and Chang, Z. ( 2003 )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Modulates Its Chaperone Activity by Adjusting the Rate of Oligomeric Dissociation”.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10(2):412-420. (IP=2.904)

39 、 Fu X, Li W, Mao Q, Chang Z . (2003) “Disulfide bonds convert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Hsp16.3 from a chaperone to a non-chaperone: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cysteine in molecular chaperone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08(3):627-635. (IP=2.904)

40 、 Fu, X., Jiao, W., Abulimiti, A. and Chang, Z. (2004) “Inter-subunit cross-linking suppressed the dynamic oligomeric dissoci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sp16.3 and reduced its chaperone activity” Biochemistry -Moscow, 69(5) : 552-557. (IP=1.058)

41 、 Zhang, X. and Chang Z . (2004) “Temperature-dependent protease activity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human HtrA2 protease” Biochemistry -Moscow, 69(6):687-692. (IP=1.058)

42 、 Fu, X. and Chang, Z . (2004) “Temperature-dependent subunit exchange and chaperone-like activities of Hsp16.3, a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from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 316:291-299. (IP=2.904)

發(fā)表中文論文:

1 對結(jié)核桿菌小分子量熱休克蛋白Hsp16.3高度保守疏水序列的定點突變研究 戴紅政; 毛啟龍; 楊紅梅;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會議】第七屆全國生物膜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1999-11-01

2 結(jié)核桿菌HSP16.3分子伴侶蛋白的作用機制研究 楊紅梅; 黃素芳; 戴紅政;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會議】第七屆全國生物膜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 1999-11-01

3 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6.3在體外通過逐步遞加組裝成九聚體 黃素芳; 毛啟龍; 古良才; 馮修光;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會議】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1-09-01

4 細菌色氨酸操縱子基因開關(guān)的數(shù)學模擬——阻遏和弱化雙重作用的影響 修志龍; 昌增益; 曾安平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德國國家生物技術(shù)研究中心 【會議】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 2001-06-30

5 結(jié)核桿菌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6.3的分子伴侶作用機制 毛啟龍;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會議】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1-09-01

6 HSP16.3基因的克隆與表達 陳效友; 馬玙; 昌增益 北京市結(jié)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會議】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shù)會議大會學術(shù)報告 2001-06-30

7 分子伴娘存在下蛋白質(zhì)熱變性的雙指數(shù)動力學模型 修志龍; 昌增益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會議】第九次全國生物物理大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 2002-05-01

8 卡介苗菌MDP1基因敲除技術(shù)的研究 陳效友; 李傳友; 馬玙; 劉沖; 王敬慧; 張雪峰; 昌增益 北京市結(jié)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 清華大學生物系; 清華大學生物系 【會議】中國防癆雜志2003第25卷增刊——2003年中國防癆協(xié)會全國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 2003-06-30

9 高溫條件下DegP三聚體的二維結(jié)晶及結(jié)構(gòu)分析 江健森; 隋森芳; 張雪峰;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會議】第十三屆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 2004-08-01

10 國內(nèi)外生物化學教材的比較 修志龍; 昌增益; 周海夢 大連理工大學;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 【期刊】中國大學教學 2000-12-10

11 多肽誘導的大腸桿菌DegP(HtrA)蛋白酶的構(gòu)象變化(英文) 張雪峰; 鄭益新;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6-02-28

12 漫談生物技術(shù)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系 主任教授、博導 【期刊】中國創(chuàng)業(yè)投資與高科技 2003-10-05

13 分枝桿菌中表達重組蛋白的新載體pMSL的構(gòu)建 葉子堅; 劉沖; 陳效友; 昌增益 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生化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市結(jié)核病與胸部腫瘤研究免疫所研究室;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 江西萍鄉(xiāng) 【期刊】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5-10-30

14 卡介苗菌MDP1基因敲除技術(shù)的研究 陳效友; 李傳友; 馬玙; 劉沖; 王敬慧; 張雪峰; 昌增益 北京市結(jié)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細菌免疫研究室; 清華大學生物系; 清華大學生物系 【期刊】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 2004-03-30

15 高溫條件下DegP三聚體的二維結(jié)晶及結(jié)構(gòu)分析 江健森; 隋森芳; 張雪峰;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生物膜與膜生物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 【期刊】電子顯微學報 2004-08-25

16 細胞內(nèi)一種耗能蛋白質(zhì)降解途徑的發(fā)現(xiàn)——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 昌增益; 焦旺旺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4-12-30

17 Hsp16.3中一個高度保守疏水殘基的定點突變 楊紅梅; 毛啟龍; 薛濤;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9-06-10

18 幾種不同基因免疫途徑的比較研究 段明星; 莊峰鋒; 周志紅; 張芳; 昌增益; 鄭昌學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期刊】上海免疫學雜志 1999-10-30

19 克隆的概念,意義與進展 昌增益; 戴紅政; 毛啟龍; 余冰賓 清華大學生物系; 清華大學生物系 【期刊】生物學通報 1999-11-20

20 結(jié)核分支桿菌38000蛋白質(zhì)抗原在大腸桿菌中高效表達 何秀云; 莊玉輝; 張曉剛; 熊志紅; 昌增益 北京解放軍第三○九醫(yī)院;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期刊】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 1999-03-12

21 結(jié)核分支桿菌16000抗原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高效表達及其產(chǎn)物純化 熊志紅; 莊玉輝; 張曉剛; 何秀云; 董恩軍; 昌增益 解放軍第三○九醫(yī)院結(jié)核病研究室; 清華大學生物系 【期刊】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 1999-11-12

22 層粘連蛋白在正常和異常人滋養(yǎng)上皮的不同定位與功能 王琳; 段明星; 張友忠; 孔北華; 李少玲; 高英茂;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山東醫(yī)科大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 【期刊】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 1999-12-30

23 結(jié)核桿菌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6.3的高效自發(fā)再折疊和再組裝 毛啟龍; 馮修光;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2-02-25

24 Leu122對Hsp16.3組裝過程中亞基相互作用的影響 黃素芳; 古良才; 毛啟龍;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蛋白質(zhì)科學”教育部重? 【期刊】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2002-02-10

25 結(jié)核分枝桿菌Hsp16.3和38kD蛋白融合基因的克隆與表達 陳效友; 馬玙; 李傳友; 焦旺旺; 昌增益 北京市結(jié)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 清華大學生物系; 清華大學生物系 【期刊】中國防癆雜志 2002-12-30

26 重組結(jié)核分支桿菌38000蛋白的理化特征與細胞免疫功能 何秀云 ; 莊玉輝 ; 張曉剛 ; 熊志紅 ; 史迎昌 ; 李書琳 ; 昌增益 ; 劉農(nóng)樂 ; 王仲元 解放軍309醫(yī)院結(jié)核病研究室; 吉林省結(jié)核病防治所;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基礎(chǔ)醫(yī)學研究所; (北京10009 【期刊】中國醫(yī)師雜志 2002-04-25

27 重組結(jié)核分支桿菌16000蛋白抗原(rPA16)的免疫原性研究 熊志紅 ; 莊玉輝 ; 張曉剛 ; 何秀云 ; 董恩軍 ; 史迎昌 ; 昌增益 解放軍309醫(yī)院結(jié)核病研究室;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北京 【期刊】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 2002-04-25

28 層粘連蛋白受體在滋養(yǎng)層細胞腫瘤和正常絨毛血管內(nèi)皮的定位意義 王琳; 段明星; 張友忠; 孔北華; 李少玲; 高英茂;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山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產(chǎn)科 【期刊】解剖學報 2000-04-06

29 纖維粘連蛋白在人滋養(yǎng)上皮的不同定位與功能 王琳; 段明星; 張友忠; 孔北華; 李少玲;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山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婦產(chǎn)科 【期刊】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0-02-29

30 微波技術(shù)在植物胞內(nèi)有效成分提取中的應用 張代佳; 劉傳斌; 修志龍; 昌增益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生物工程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期刊】中草藥 2000-09-25

31 結(jié)核分支桿菌重組38000蛋白抗原誘導豚鼠遲發(fā)性超敏反應的研究 何秀云; 莊玉輝; 張曉剛; 董恩軍; 熊志紅; 昌增益 解放軍第三○九醫(yī)院結(jié)核病研究室;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期刊】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 2000-03-12

32 結(jié)核分支桿菌重組38000蛋白的免疫原性特征 何秀云; 莊玉輝; 張曉剛; 熊志紅; 董蒽軍; 史迎昌;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 【期刊】中華結(jié)核和呼吸雜志 2000-08-12

33 20世紀生物技術(shù)回顧與21對世紀展望 修志龍; 昌增益; 蘇志國 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工程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中國科學院北京化工冶金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自然雜志 2000-08-15

34 線蟲中的小分子熱休克蛋白HSP12.1具有類分子伴侶活性 秦焱; 王慧; 昌增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7-06-15

35 蛋白質(zhì)功能研究:歷史、現(xiàn)狀和將來 馬靜; 葛熙; 昌增益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科學中心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 【期刊】生命科學 2007-06-15

36 分枝桿菌中表達重組蛋白的新載體pMSL的構(gòu)建 葉子堅; 劉沖; 陳效友; 昌增益 萍鄉(xiāng)高等專科學校生化系;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市結(jié)核病與胸部腫瘤研究免疫所研究室;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 江西萍鄉(xiāng) 【期刊】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05-10-30

37 細胞內(nèi)一種耗能蛋白質(zhì)降解途徑的發(fā)現(xiàn)——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工作介紹 昌增益; 焦旺旺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 【期刊】生物物理學報 2004-12-30

38 基于鯽魚應激反應建立溫室效應風險評價模型 王云彪; 侯曉麗; 徐鏡波; 昌增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 東北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 【會議】第四屆環(huán)境與發(fā)展中國(國際)論壇論文集 2008-10-18

39 多肽誘導的大腸桿菌DegP(HtrA)蛋白酶的構(gòu)象變化(英文) 張雪峰; 鄭益新; 昌增益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 北京;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北京大學蛋白質(zhì)工程和植物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期刊】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6-02-28

國際交流:


1.Protein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Folding: Fundamental and Medical Aspects, June22-26, 1998, Moscow, Russia(俄羅斯).

2.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lecular Biology of Stress Response, October 15-18, 1999, Wuhan China(中國).

3.The 15th FAOBMB (Federation of Asian & Oceanian Biochemists and Molecular Biologists) Symposium, October 21-24, 2000, Beijing, China (中國,同時也是學術(shù)秘書).

4.Recent Progress in Biotechnology, March 27-28, 2000, Singapore(新加坡).

5.Leading Biotechnology toward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pril 7-8, 2000, Vancouver, Canada(加拿大).

6.The World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ptember 13-16, 2001, Manila, the Philippines. (菲律賓,大會報告).

7.10th Congress of Federation of Asian and Oceanian Biochemists and Molecular Biologists, Dec 7th-11th, 2003,Bangalore, India, (印度,invited speaker,邀請報告).

8. 4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the Molecular Biology of Stress Response;May 13-16,2004; Wuhan and Yichang,China.(Honorable speaker).

9.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Genes, Gene Families, and isozymes; September17-21, 2005, Shanghai, China (invited speaker).

10.CAST/ICSU Scientific Forum—in conjunction with the 28th General Assembly of ICSU, Oct. 17, 2005, Shanghai, China (invited speaker).

11.20th IUBMB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11th FAOBMB Congress, June 17-23, 2006, Kyoto, Japan (invited speaker).

12.20th Symposium of the Protein Society, Aug. 4-9, 2006, San Diego, USA (speaker).

13.10th IUBMB Conference, May 21-25, 2007, Salvador, Brazil. (invited speaker).

14.China-Japan-USA Tuberculosis International Seminar and 42nd US-Japan Tuberculosis and Leprosy conference, Sept. 11-15, 2007, Zhengzhou, China.

社會任職:


1. 美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主辦刊物《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編委(2008)。

2. 國際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聯(lián)合會IUBMB 主辦刊物《IUBMB LIFE》編委(2009)。

3.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常務副主編(2008)。

4. 科技部“蛋白質(zhì)研究”重大科學計劃總體專家組成員(2006)。

5. 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 委員(2006-2010)。

6.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常務編委 、 副主編(2004)。

7. 國際科學理事會中國委員會 (ICSU-China) 委員(2003-2008)。

8. 《科學通報》特邀編輯(2003)。

9. 國際蛋白質(zhì)協(xié)會主辦刊物《 Protein Science 》編委(2002)。

10.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常務編委(2000)。

11.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

12.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蛋白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籌)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13. 中國科協(xié)“青年科學家論壇”組委會 委員。

14. 歐美同學會留美分會 理事 (第四屆)。

15. 中國科協(xié)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16. 國家中長期(1996-2020)科學與技術(shù)發(fā)展規(guī)劃戰(zhàn)略研究骨干研究員。

17. 江西萍鄉(xiāng)中學校友會北京分會會長。

榮譽獎勵:


1. 1985年獲中國教育部 CUSBEA (中美聯(lián)合招收生物化學研究生項目)獎學金。

2. 1990年獲Robert A. Welch 基金會博士前獎學金。

3. 1997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4. 1997年獲清華大學“橫山 亮次”優(yōu)秀論文獎。

5. 2002年獲北京市先進科普工作者榮譽稱號。

資料更新中……

媒體報道一:


專訪昌增益:發(fā)表在Nature子刊封面的漂亮成果

生物通報道: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昌增益教授研究組歷經(jīng)十載,從最初的體外實驗,遞進到體內(nèi)實驗,突破技術(shù)難題,成功捕獲了一種酸性分子伴侶蛋白在酸脅迫下的“客戶蛋白”,從而闡釋了大腸桿菌抵御胃酸的機理。這項漂亮的成果已經(jīng)公布于Nature Chemical Biology雜志,并被選為封面文章。為了更深入了解這一最新成果及其背后的故事,生物通特聯(lián)系了昌增益教授,就讀者感興趣的問題請教了他。

一項漂亮的從體外到體內(nèi)的遞進研究工作

作為哺乳動物體內(nèi)酸性最強的器官,胃所含的強酸性胃液(pH值為1-3)是人和動物抵御絕大多數(shù)微生物病菌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腸道病原菌能夠在強酸性的胃液下存活,并進而造成腸道感染。

大腸桿菌的變異菌株依舊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尤其是最近源于德國的致死性H104:04型大腸桿菌的爆發(fā),在整個歐洲都造成了恐慌。對于包括大腸桿菌和志賀氏菌在內(nèi)的腸道病原體微生物來說,順利地通過人體胃液是它們對腸道進行感染的先決條件。因此,深刻理解大腸桿菌的抗酸性機理將極大地加深我們對這類病原菌的認識,為今后發(fā)展新型抗生素奠定基礎(chǔ)。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開發(fā)的一種全新的蛋白質(zhì)光交聯(lián)探針,成功地捕捉了大腸桿菌體內(nèi)的一個關(guān)鍵酸性分子伴侶HdeA的作用底物。研究人員還對其中的兩個本身也是分子伴侶的關(guān)鍵“客戶蛋白”DegP 和SurA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一種不依賴于ATP的“分子伴侶-保護分子伴侶”的獨特機制,并證明細菌利用這一作用來增加其逃逸胃酸防線的成功率。

昌教授介紹說,“這種獨特的機制在之前還沒有類似的結(jié)果被報道。因為一般大家的印象都是,分子伴侶蛋白是很堅強的,在惡劣條件下,如高溫和極端酸性等,它們需要給其它蛋白質(zhì)提供保護,所以自己就無需保護。研究分子伴侶蛋白的兩位科學家Franz-Ulrich Hartl and Arthur Horwich今年被授予了Lasker基礎(chǔ)醫(yī)學獎(很多獲此獎的人后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屠呦呦獲得的是臨床醫(yī)學獎)!

當談到研究思路的時候,昌教授說,“我們實驗室研究細菌HdeA分子伴侶蛋白抗酸機制已經(jīng)有大約10年時間了。最初是由我實驗室的本科生洪瑋哲(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shù)系)和吳葉(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分別開展了此項研究,他們倆人都非常優(yōu)秀,現(xiàn)在都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都博士(并且已經(jīng)結(jié)為夫妻!)。

他們兩人各自發(fā)表了一篇第一作者論文如下:

Hong, W.(洪瑋哲), Jiao, W., Hu, J., Zhang, J., Liu, C., Fu, X., Shen, D., Xia, B., and Chang, Z. (2005) “Periplasmic Protein HdeA Exhibits Chaperone-like Activity Exclusively within Stomach pH Range by Transforming into Disordered Conformation”, J. Biol. Chem., 280(29):27029-27034.

Wu, Y.(吳葉), Hong, W.(洪瑋哲,并列第一作者), Zhang, L., and Chang, Z. (2008) “Conserved Amphiphilic Feature Is Essential for Periplasmic Chaperone HdeA to Support Acid Resistance in Enteric Bacteria”, Biochem. J., 412:389-397.

之前這兩位本科生的研究主要是利用體外系統(tǒng)開展的,我們發(fā)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的封面文章是在活細胞內(nèi)開展的。這是一項非常漂亮的從體外到體內(nèi)的遞進研究工作。但在體內(nèi)獲得的發(fā)現(xiàn)卻是全新的,不是我們預期的。體現(xiàn)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不可預測性!

全新蛋白質(zhì)光交聯(lián)探針

在低pH值條件下分析蛋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項技術(shù)難題,昌教授他們也遇到了這方面的困難,那么他們是如何克服的呢?

昌教授等人采用了一種全新蛋白質(zhì)光交聯(lián)探針,據(jù)昌教授介紹,這就是一種所謂的非天然氨基酸,可以通過遺傳重組技術(shù)被引入到特定蛋白質(zhì)(在這里就是抗酸分子伴侶蛋白HdeA)的特定位點。當活細胞處于極端酸性條件下,他們給細胞施以紫外線照射時,該氨基酸就被激活而與附近的化學基團形成共價交聯(lián)。這樣就能夠捕獲到當時與該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的蛋白質(zhì)分子,進而進行純化,并在體外利用與質(zhì)譜技術(shù)結(jié)合的蛋白質(zhì)組學技術(shù)予以鑒定。

這種探針在這里非常重要,還沒有任何其它技術(shù)可以達到這樣的探測目的——活細胞處于極端酸性條件下與HdeA相互作用的蛋白質(zhì)。這種技術(shù)對于探測細胞處于特定條件下,鑒定特定蛋白質(zhì)與何種其它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是獨一無二的。而這是認識活細胞內(nèi)特定蛋白質(zhì)的行為和功能的重要內(nèi)容。

昌教授說,“幾年前我讓我的學生去查閱文獻,了解可以探測活細胞內(nèi)特定蛋白質(zhì)參與的特異相互作用的實時方法,希望能捕獲那些發(fā)生的短暫(或說瞬時性的)蛋白質(zhì)相互作用。學生們調(diào)研到了這種方法,我們立即與美國開展此項研究的Peter Schutz教授實驗室聯(lián)系,獲得了有關(guān)的DNA材料。不久前,我們北大化學學院化學生物學系引進了原來開展過此項研究的陳鵬特聘研究員,他也加入了北京大學的跨院系蛋白質(zhì)科學中心(我是該中心的主任),很快我們就一拍即合地開始了合作。合作非常有效,很快我們就獲得了有趣的結(jié)果。這樣的互補性合作對于科研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繼續(xù)合作。”

其它重要成果

近期除了這項重要的成果外,昌教授課題組還在《Chemistry & Biology》雜志上(2011, 18:943-948),利用一種特殊探針分析研究線蟲衰老,這項研究由昌教授實驗室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生物學系的學者合作完成,這種探針能特異探測活細胞的細胞核內(nèi)的過氧化氫的水平,對于研究衰老現(xiàn)象非常重要的。

昌教授表示,“從體外到體內(nèi),從定性到定量是生命科學研究未來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如何在活體狀態(tài)下探究細胞內(nèi)發(fā)生的事件,是一個目前極具挑戰(zhàn)的領(lǐng)域,還需要通過學科交叉建立很多新的方法技術(shù)。我們這兩篇文章都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方向上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們和這些杰出化學生物學家之間的合作,還在繼續(xù),希望能獲得更有意義的成果!

文章來源:《生物通》2011年10月09日

媒體報道二:


讀未書之文,探不期之秘——訪生命科學學院昌增益教授

摘要:昌增益教授現(xiàn)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雖然工作繁忙,但他對教學和科研工作都堅持精益求精,建樹頗多。昌老師全英文講授的“生物化學”是國家級精品課程,也是教育部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在采訪中,他闡述了多年的教學心得,主張教師應引導學生“讀出文中所未述之道,聽出言者所未言之理”,分享了自己在科研以及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的經(jīng)驗和體會,認為科研工作就是挑戰(zhàn)與樂趣并存,要在困難中思考、在挫折中前進。最后,昌教授對科學、教育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以及人生感悟等方面也談了自己多年的思考和感想。

一、全英語教學:在挑戰(zhàn)中堅持,在改革中探索

記者:非常感謝昌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吧锘瘜W”是國家級精品課程,您是什么時候開始主講的?

昌老師:從1996年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就開始了,2003年我又來到北大工作,一直教授《生物化學》這門課程。

記者:是否可以說“生命活動本質(zhì)上都是化學過程?”這是否意味著“生物化學”對生命科學來說是非;A(chǔ)的一門課程?

昌老師:這話有一定道理。我們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zhì)在分子水平上的運動規(guī)律。在原子層面上,有機物和無機生物都是一樣的,但是到分子水平,生命和非生命就有區(qū)分了。生命最后都是分子水平物質(zhì)規(guī)律的宏觀表現(xiàn)。所以說生物化學是生命科學各門類的共同語言。當然光從分子層面還不能完全理解生命,生命是一個高度復雜的有機整體。

生命科學專業(yè)的學生把“生物化學”、“遺傳學”兩門課學好,就是把基礎(chǔ)打牢了,其它課程相對就比較好學了!吧锘瘜W”本身是用物理、化學甚至數(shù)學的手段來理解和研究生命。在生命科學的“分子革命”之后,其它所有學科包括一些宏觀的生態(tài)學、保護生物學等都要從分子水平去重新理解學科內(nèi)在的規(guī)律及機制。所以生物化學的確是生物專業(yè)里面最重要的基礎(chǔ)課。

記者:化學實際上是相當古老的科學,而化學過程對于生命的重要性也是早就發(fā)現(xiàn)的,為什么分子生物學在近年來才開始非常迅速的發(fā)展呢?

昌老師:就學科發(fā)展的成熟程度而言,化學、物理學都比生物學要更“古老”。在早期,尤其在十九世紀中期之前,大家認為生命跟非生命是截然不同的,不能用化學、物理學的方法和理論來研究生命現(xiàn)象,所以那時候沒有多少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來研究生命問題。到了十九世紀末期,大家發(fā)現(xiàn)實際上生命活動可以“分割”成一個個比較簡單的物理、化學過程,發(fā)現(xiàn)生命活動原來可以這樣研究,于是就有大批的化學家、物理學家開始研究生命問題,繼而促進我們今天在分子水平上對生命現(xiàn)象的認識。近些年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fā)展,跟物理、化學技術(shù)在分子水平上的進展關(guān)系很大,物理學和化學提供的理論和研究手段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是至關(guān)重要的。

記者:“生物化學”是全英語教學示范課,您一開始就是全英文講授嗎?

昌老師:最開始是授課和板書都是中文,教材選用英文的。2000年教育部向高校提出要進行全英語教學,于是授課也改成了英文,一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十年了。

記者:您到北大的時候,這門課程原本是什么情況呢?是不是英語教學?

昌老師:北大的生物化學有很好的傳統(tǒng),有好幾位老前輩,像沈同教授和王鏡巖教授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版的《生物化學》教材,對我國生物化學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北大是第一個有生化專業(yè)的綜合性大學,中國其它大學的生物化學教材絕大部分都采用的北大編寫的版本。原來的生物化學課是“全中文”的,但由于教學改革的需要,院領(lǐng)導決定采用全英文教學,并得到了老教授們的理解。學校也很重視。

記者:作為一門很基礎(chǔ)的專業(yè)課程,全英文教學的效果怎樣?會不會因為語言問題影響學生對科學問題的理解?

昌老師:教了幾年以后老師和學生確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即使是中文授課,生化也是很難學的,改成英文教學后學生的確負擔很重。有的學生不認同完全英語授課,他們用中文聽課輕松多了,有些教師也不是很支持,用中文講課老師自己也輕松。英文教學對老師和學生而言都是挑戰(zhàn)。在與學校領(lǐng)導溝通到底該如何教這門課時,學校領(lǐng)導表示無論如何英語教學必須堅持。我個人覺得盡管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但是從過去學生的反映來看,英文授課對學生而言還是很有好處的。通過這門課的學習,我們的學生在查閱文獻、聽專業(yè)講座或報告以及跟國外學者對話交流方面明顯有優(yōu)勢。

一門兩個學期的課,且不管老師講的好壞,厚厚的一本英文書,能夠?qū)W下來,而且考試、口頭報告、論文都是英文的,這對學生是很好的訓練。盡管學的時候可能很困難,但多花些時間,咬牙堅持下來就會很有收獲。

以前在清華教課時,每年都有一兩個學生,原來高中學的是日語或俄語,英語是從零開始,但他們一邊學英文,一邊上課,最后考試還考得相當好,F(xiàn)在的學生似乎就沒那么積極了,學生的目標不是學知識提高自己,而是拿到學分順利畢業(yè),這個變化讓我有點吃驚,F(xiàn)在做科學研究通用語言無疑是英語,要參與國際競爭,我們的學生如果語言能力方面落后于人,差距就拉大了。所以盡管有很多困難和阻力,我們還是一直把全英語教學方式堅持下來了。

記者:您上課用的英文教材是自己編的還是國外出版的?

昌老師:國外的。國際上最流行的兩本教材之一,我們用的教材已經(jīng)有四十年的歷史了,現(xiàn)在我們用的是第五版了。

記者:國內(nèi)的教學習慣或者教學要求與國外有沒有什么不同?

昌老師:還是有些不同。我記得幾年前教育部高教司召開過一次雙語教學研討會,高教司的司長說教育部強調(diào)用英語教學不是簡單的用英文教材、英語講課,而應該是教育理念的整體改變,要吸取融合國外的教學思想。

某種意義上,我同意這種說法。國外的教材或者課程是一個概念體系,故事性很強,這個學科怎么發(fā)展,知識是怎樣獲取的,有什么科學問題等,內(nèi)容跟研究工作的關(guān)系很緊密。早期的國內(nèi)教材相對還是以學習為主,更多的是列出一個框框,講講重點。什么叫重點?講課講的很多、非常清楚明白,老師考試考的就是重點了。而真正的科學研究不一樣,反而是那些教材上說得不是很清楚、到目前還沒有明確結(jié)論、同學認為“不重要的”內(nèi)容可能更重要。

我經(jīng)常跟學生說,教學的最高境界是讓學生能夠“讀到書上沒有寫的,聽到他人沒有講的”。除了教材,我講課的方式也不是簡單的介紹知識,更多的是強調(diào)知識是怎么獲得的,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等等。

記者:這種指導思想在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呢?您能否舉個例子?

昌老師:比如說作為課程考試的一部分,我們要求學生找一篇經(jīng)典的或者是有代表性的研究論文,把它讀透,然后做一個口頭報告。主要是介紹這篇文章,它提了什么問題,做了什么研究,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還有什么需要進一步研究。教材跟研究論文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我希望我們北大的學生能夠盡早把這個鴻溝跨過去,知道從教材到研究是怎么回事,逐漸認識到科學研究要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訓練自己怎么去理解別人的工作,怎么把自己的意見用科學的語言表達清楚,這都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我們的口頭報告是兩個學生一組,每人10分鐘左右,其間還要回答同學或老師的提問,這是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大部分學生都愿意接受這個挑戰(zhàn),而且覺得收獲很大。

最近我們又開始了新的嘗試,比如就某一領(lǐng)域讓學生寫一篇英文綜述。

我覺得課程只是一個載體,目的是通過訓練使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不僅讓學生了解這門課程所涉及的一些專業(yè)知識,也要鍛煉他們?nèi)绾巫x研究論文、如何思考科學問題、如何總結(jié)提煉科學規(guī)律。學一門專門的知識并不是特別重要,因為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了,關(guān)鍵是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同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吧锘瘜W”跟其他課程相比,教學內(nèi)容、形式、方法上都有新的嘗試,學生也感覺很不一樣,學習后的印象也比較深刻。

記者:教學上的這些嘗試和改革您是怎么想到的?

昌老師:作為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經(jīng)常參加各種國際學術(shù)交流活動,逐漸認識到要把一個學生培養(yǎng)成一個學者,哪些能力比較重要,通過哪些手段可以培養(yǎng)這些能力。教學上的這些改革也是在工作中不斷思考和一點一滴積累的結(jié)果,想法到付諸實踐還有一個磨合的過程。比如,我們曾經(jīng)在考試中允許學生帶一張A4紙,可以預先寫上一些東西在考試時查看,目的是不讓學生死記硬背,同時也讓他們自己總結(jié)一下課程內(nèi)容。一開始覺得挺好,但后來就慢慢變成了幾個人總結(jié),大家都拿這幾份去復印。這就毫無意義了,所以上個學期又取消了這種做法。再比如文獻閱讀、口頭報告也是不斷地演化,最初我讓助教把經(jīng)典文獻找好復印發(fā)給學生,后來又變成讓學生自己去找。哪些刊物比較好,什么樣的文章比較有價值,學生主動來挑選,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如同做科學研究不斷嘗試新東西一樣,同樣的理念也可以用到教學上面,總之是要不斷總結(jié)、思考、嘗試,好的繼續(xù),不好的就停掉。

記者:學生自己找的文章水平是不是差距很大?

昌老師:我們會要求找經(jīng)典文獻,比如文章發(fā)表以后得了諾貝爾獎或者編入教科書的文獻。也可以從知名的專業(yè)刊物像Nature,Science,Cell里面找一些代表性的文獻。大家對這個事情還是很有熱情的,通常都會積極地去查閱好的文章來讀。

記者:學生會不會找相同的文章呢?

昌老師:相同是允許的,同樣的文章不同學生的理解也會不同,這樣更容易作比較。

記者:除了找文獻、作報告,還要其他形式的考核嗎?

昌老師:我們的“生物化學”課每講完一章都有一次5-10分鐘左右的小測驗,一方面是檢查學生有沒有及時的復習、鞏固知識,另一方面也對學生的考勤起到了監(jiān)督作用。

記者:測驗和考試的題目都是什么類型?

昌老師:考試題目也在不斷改進。這兩年我逐漸在增加問答題比重,出題靈活,沒有標準答案,主要看學生有沒有真正理解。雖說是用英語答題,但并不要求寫的很流利,只要意思答對了一般就會給分。但問答題是出題較容易,改題很難,每年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批閱試卷上。

記者:您的講義或課堂講授方面有什么特點嗎?

昌老師:我們現(xiàn)在都是做好PPT演示完稿,上課放給學生看,在做PPT的過程中會參考很多不同特色的教材和其他文獻,然后形成自己的講課思路。我喜歡講一些學科發(fā)展的歷史,教材上往往沒有。我也會在網(wǎng)上查閱一些新的論文、數(shù)據(jù)、結(jié)果等補充進我的講義,尤其國際上知名學者寫的綜述,我也是比較喜歡引用的。我講了十幾年了,但每次上課前都要花不少時間重新備課,總能看到一些新的文獻,發(fā)現(xiàn)新的東西。

我覺得在授課方面,每位老師上課應該有他的特點,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講肯定是很不一樣的。任課老師應該力爭形成自己鮮明、獨特、有活力的教學風格,這對改善教學效果也是非常重要的。

課堂講授方面因為是英文授課,畢竟不是我們的第一語言,自由發(fā)揮的余地就比較小,不像中文那樣脫口而出,有時候還要思考一下。如果是用中文,這個課肯定會更加生動,可以按照教育心理學的要求,制造一種跌宕起伏的課堂氣氛。英語講課就不太容易把握這種節(jié)奏,所以在怎么使學生能夠一直處于興奮狀態(tài)方面,我覺得自己還有需要提高的余地。

記者:您的學生中能夠提出自己見解的人多嗎?

昌老師:清華、北大還是有一部分學生能夠提出好的問題來,有的學生還能夠發(fā)現(xiàn)教材里的錯誤,有的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后,能夠提出很有深度的科學問題。教學相長,的確教的過程也是幫助自己不斷提高的過程,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對科學的概念也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記者:您能不能對英語教學做一個整體的評價?

昌老師:英語當然很重要,尤其是對于高水平人才的培養(yǎng)。學生從高中升上來還意識不到英文的重要.當遇到出國交流的機會,再到研究生階段,越往后走就發(fā)現(xiàn)英文的使用越普遍。英文越早學越好,盡管難,但是經(jīng)過磨練提高,真是受益良多。所以我覺得盡管英語教學對老師對同學都是挑戰(zhàn),但還是應該堅持,而且要不斷想辦法做好。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也不可能說英語教學就什么都好,你可以找出一大堆問題來,比如影響學生對專業(yè)的理解,中文可能一下子就明白了,英語讀好幾遍都不懂。但我覺得這并非不可克服的困難,只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英語教學對培養(yǎng)研究能力和專業(yè)領(lǐng)域的交流能力還是利大于弊的。

教育就是這樣,要尊重學生的意見,但不能犧牲教育的目的去“取悅”學生。要聽聽學生想怎么樣,了解學生喜歡怎么樣,但老師要憑著走過來的經(jīng)驗,思考學生幾年十幾年以后需要什么東西。

二、科研與培養(yǎng)人才:逆風更適合飛翔

記者:您能夠介紹一下您做科研和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的經(jīng)驗嗎?

昌老師:科研方面,首先選題當然是最重要的。選熱門的題目容易,但這種盲目跟風的態(tài)度就很難出重大成果,科研選題需要獨到的眼光和冷靜的判斷。在生命科學歷史上,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往往來自一些當時不被人關(guān)注的方面。

第二,生命科學研究還有選材的問題,即選擇什么樣的模式生物。研究不同的課題,選擇合適的模式生物非常重要。

重大的科學發(fā)現(xiàn)都是不能預測的,很多成果都是歪打正著出來的。能預期得到的工作不是真正的科研,科研總會伴隨各種困難,甚至面臨“絕境”。學生對此往往沒有充分準備,開始很多時候看到實驗中相互矛盾的結(jié)果,碰到一些根本想不到的現(xiàn)象,學生就會很煩惱,但這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的開始。這個說不通那個說不通,最終你要把整個東西搞清楚了,工作就算做好了。我們要求學生觀察到什么就是什么,得到什么數(shù)據(jù)就是什么數(shù)據(jù),絕對不能修改或偽造。得出來的東西可能跟你預期的完全不一樣,這才更有意思,更應該引起關(guān)注,如果是意料之中反而沒什么太大意義了。

從事科學研究的確是見很艱難的事情,要求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jié)合才能把工作做好,這就需要付出很多的體力和精力。你既要有想法,又要能動手實施,兩者缺一不可。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會經(jīng)受各種挫折和煎熬,但越有挑戰(zhàn)的事情越能夠激發(fā)人們的興趣,最終完成的時候才會體會超乎尋常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我們對研究生的教育著重是培養(yǎng)他們的各方面能力,要做好科研需要各方面素質(zhì)都很好,要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提問題,在大量熟悉文獻了解背景知識的同時又要跳出文獻中已有的思路,要通過文獻上講的東西知道什么問題還沒有解決,哪些地方可以進一步去探討。也就是我之前提到的觀點,要聽到人家沒講的,讀到書上沒寫的。我們有的學生一來就講,人家都做完了,沒有什么可做了,這就不能說是正確的科研態(tài)度了。對于生命科學領(lǐng)域的任何問題拿出來,沒一個是絕對做完的。往往是,獲得某一發(fā)現(xiàn)后可能會引出更多的需要深入認識的問題來,所以就會使我們提出更多的問題來進一步研究。

培養(yǎng)人才要面向未來。研究生可能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后階段了。對于怎樣提出問題,怎樣想辦法回答問題,怎樣查閱文獻,思考、討論、總結(jié)等這些更高層次的智力活動的訓練更要加強。我們要求研究生做論文,必須自己寫出來完整的第一稿,然后老師跟學生一起再修改,我覺得這樣的磨煉過程非常重要。他經(jīng)歷了訓練后知道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寫好文章,不管以后他做不做科學,這種能力都可以讓他勝任新的角色。

記者:科研選題方面是您給布置的還是由學生自己提出?

昌老師:選題是雙向的,實驗室有一個大的方向,但是具體小的方向?qū)W生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我鼓勵學生自己提出來,希望學生自己先去找想解決的問題,然后跟老師一起討論,經(jīng)過多輪討論,最后落實到哪方面可以深入做下去。

記者:平常您怎樣指導研究生工作?

昌老師:每周都會和學生們交流,有組會的形式也有單獨討論,每周交替進行。組會的時候每個人輪流講近期的工作進展或遇到的問題,大家一起討論,充分交流。單獨討論就是我和學生之間針對他的課題更深入的討論。我們實驗室、辦公室都在一起,隨時敲門,隨時可以討論,還可以通過短信、郵件來交流問題。

我覺得在老師跟學生密切接觸當中,學生是能夠體會到很多東西的。如果沒有這種深入的交流,只是放手讓他去做,效果是很有限的。尤其怎樣提出切中要害的問題,怎樣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怎樣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困難,這些方面學生還是需要跟老師多學習才能逐漸提高。我感覺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是這樣的:開始一兩年可能更多的是老師指導學生,后面反過來了,是學生指導老師。因為隨著研究的深入,在一個小的方向上學生懂得的東西應該比導師要多。

記者:有沒有做研究有困難的學生?如果有的話,您覺得他們的問題在什么地方呢?

昌老師:這種情況也有,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為了拿學位、找工作,而不是有真正的科學興趣,也沒有領(lǐng)會到科學研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早些時候的學生天天圍著我討論問題,現(xiàn)在有的學生我追著他討論他還回避。我堅持認為,沒有踏踏實實的工作,沒有真才實學,你可能混得不錯,但永遠也就是混日子而已,談不上獲得有價值的人生。

記者:您對學生的要求一直是很嚴格的。

昌老師:對,做學問方面肯定嚴格要求。學生也知道,我對他們嚴格要求也是為他們自己好,到后面還會感激老師的負責任。像上學期《生物化學》課學生交來的小綜述存在大量的抄襲問題,我就全都退回讓他們重寫,后來有幾個同學還是抄,我毫不客氣的給了零分。我覺得他得個零分會一輩子記得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不遵守規(guī)矩就要被懲罰。對學生而言,暫時看也許是件壞事情,但長遠看對學生應該是有好處的,可以避免他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犯更大的錯誤。

對學生要好但是不能松。中國跟國外不一樣,學生從小普遍缺乏獨立自主能力。實際上你要放松他,他也就放松了,你不限制他,他就會垮下去了,所以對學生就應該嚴格要求。只要是公正的嚴格還是能夠得到學生擁護的。

三、科學、教育與人生感悟雜談

記者:您對生命科學發(fā)展中遇到的一些質(zhì)疑,比如克隆、轉(zhuǎn)基因等方面有何評價?

昌老師:科學研究是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隨著技術(shù)的更新,對于生命現(xiàn)象認識不斷的修改、深入,肯定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東西,但更多的是帶來更好的生活。人類畢竟是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才去進行各種艱苦的探索的,也只有探索和發(fā)展才可能真正把握人類未來命運。人類所需要考慮的是在科技開創(chuàng)的新時代中,如何與自然和平共處,而不是宣揚農(nóng)業(yè)社會的所謂“和諧”。沒有科技的進步,人類就沒有對各種災害的抵御能力,大自然不總是溫情的,恐龍的滅絕就是明顯的例證。

記者:生命現(xiàn)象是非常復雜的,您覺得生命科學的研究最終能真正揭示生命的奧秘嗎?

昌老師:復雜的極致是簡單。現(xiàn)象是復雜的,但其背后的規(guī)律是簡單的,我相信這對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適用的。生命科學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遺傳物質(zhì)的載體是什么的問題。一開始人們都認為極其復雜,從一個卵細胞變成一個個體是多么不可思議,所以認為大概是蛋白質(zhì),因為其它東西都太簡單了。最后發(fā)現(xiàn)是DNA,只有四種堿基配對排列組合的螺旋狀分子,可以說非常簡單。生物在自然進化的過程中,只有簡單、完美、高效的東西才能被選擇下來,那些復雜的,耗能很高的生命形式必然要淘汰掉。所以我相信復雜的生命現(xiàn)象背后的規(guī)律也應該是簡單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探索,而研究的過程肯定是一片混亂,是曲折復雜的,因為你不知道結(jié)果是什么,目的在哪里。

記者:據(jù)我所知,您選擇生物學是一個非常偶然的因素,您是怎么對這個領(lǐng)域產(chǎn)生興趣的呢?

昌老師:生命世界是非常美麗的,無論是在宏觀水平還是在微觀的分子水平,生命都表現(xiàn)出無與倫比的精確和高效。在每一個細節(jié)上,無論是結(jié)構(gòu)、功能,還是相互之間的作用機制都令人贊嘆不已。這也使生命科學成為一門非常獨特的學科,因為它是以自然之精華——生命為研究對象。所以學生物還是非常好玩的,不管是偶然還是必然,有機會選擇進入這個學科我覺得很幸運。

記者:您說的非常好。只要稍微了解一些生命的奧秘,哪怕只是一個細菌,都會讓人感受到生命是奇特且偉大的。生命科學在中國傳統(tǒng)上遠不如“數(shù)理化”那么受重視,一般人普遍缺乏對生命較深層次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這不但影響了生物學的發(fā)展和社會競爭力,還關(guān)系到人文社會的建構(gòu),如果人們的觀念里沒有一種對生命的敬畏,談和諧社會就顯得有點勉強。

昌老師:這我很贊同。科學乃至文明的進步與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方方面面都有關(guān)系。就說人們熟悉的傳染性疾病吧,社會上很多人都會把細菌和病毒混淆,其實二者差別是很大的。

中國的科普是個大問題。實際上做科普要求很高,要對科學原理理解的很透徹很深入,才能向非專業(yè)人員講明白這是怎么回事。我們有很多科普工作都走偏了,科普被認為是簡單、次要的工作,不登大雅之堂。一些做科普的人對科學理解也很膚淺,甚至不懂科學,所以也不可能把科學里面真正的東西反映出來。當然這也和我們中國沒有科學傳統(tǒng)可能有關(guān)。西方不同,他們幾百年來,生活環(huán)境里面接觸科學的途徑很多,像眾多的科技博物館、電視、雜志等等都成為大眾了解科學的媒介。

像西方的科普工作都是大科學家來做。還比如美國一些科學水平很高的雜志包括“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等都是科普雜志,是給老百姓讀的。中國在大科學家做科普這方面是有待加強的。這件事情需要我們科學界真正重視起來,逐漸的才會與社會環(huán)境形成良性互動。

中國現(xiàn)在對科學的認識方面還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分不清科學與技術(shù)的區(qū)別,也就無法理解科學真正的意義。我?guī)啄昵皡⒓訃抑虚L期規(guī)劃深有體會,領(lǐng)導們說科學,實際就是指技術(shù),應用的東西?茖W本身不講有用沒用,而是揭示自然規(guī)律,有時候像藝術(shù)一樣,是用來體驗和欣賞的;技術(shù)就不一樣了,要變成儀器和工具,有用才有價值。一般來說,社會是科學的土壤,科學是技術(shù)的土壤,但現(xiàn)在我們有點舍本逐末。

記者:您覺得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體制,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方面有什么問題嗎?

昌老師:國內(nèi)高中就開始文理分科,表面上更重視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但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qū)?茖W精神需要很多人文方面的素養(yǎng),人文方面的發(fā)展也需要科學的態(tài)度。美國是到大學二年級才開始分科,之前課程都一樣,他們對人才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是全方面的。西方大學一、二年級都有寫作課,學生必須學會交流。選拔人才時,不僅要看成績,還要看交流、寫作的技能。這些年國際交流多了,能明顯看出我們的學生在表達能力,交流、合作精神上的欠缺,尤其是理科的學生更加明顯。

記者:大部分的中國學生都覺得學習是一個苦差事,對上學感到厭倦,國外的情況如何?

昌老師:中國的家長老是批評孩子,總是提要求,這是中外教育理念上的一個顯著差異。我們說西方的教育是大拇指教育,父母和老師都是鼓勵的多,批評的少,批評也是先鼓勵,后批評。

我們的教育理念里面有值得反思的地方。現(xiàn)在教的知識比以前多了,但思想品德方面還是老一套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遠大理想這些內(nèi)容,大而空,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效果也很弱。在培養(yǎng)學生做人、做事方面,不管是中學還是大學目前都存在缺陷。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引導及體制上的改革,另一方面我覺得學生自己要有意識提高自身的追求。閱讀一些哲學著作,提高自身修養(yǎng),比如中國古代的《道德經(jīng)》、《論語》之類,很多不朽篇章,其中道理耐人尋味。

記者:您看過很多古書,您是怎么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興趣的呢?

昌老師:我上中學的那個年代的教育理念是“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記得高考語文考了三十幾分,老師就覺得很滿意了。后來逐漸在學習和工作中,體會到這方面得加強。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在很多時候限制了自身的發(fā)展。到美國以后,個人經(jīng)歷多了,生活上遇到一些煩惱,就會尋找一些東西來豐富自己,逐漸接觸了一些傳統(tǒng)的思想著作。慢慢就覺得這些傳統(tǒng)的思想著作對工作、生活的各種問題都很有啟發(fā)。不同學科實際上都是相通的,一條道走不通,有時需要跳出來,換個思路會豁然開朗。

記者:好,非常感謝昌老師,我們今天的采訪就到這里。

媒體報道三:


“他是院里最嚴的老師”—訪國家級精品課得主昌增益教授

昌增益在北大蛋白質(zhì)科學中心的成立大會上(攝影:君揚)與昌增益老師約好的采訪時間是早上八點,然而,當記者準時抵達他的辦公室時,卻發(fā)現(xiàn)昌老師早已在電腦上忙碌地工作起來了。稍不久,辦公室旁的實驗室里也有同學在聚精會神地做實驗了。昌老師就是這樣一個人,勤奮、踏實,對學生愛才心切,卻更加嚴格要求。他說,他最喜歡的是聰明加勤奮的學生,是“行勝于言”的學生!霸豪镒顕栏竦睦蠋煛薄渡锘瘜W》課是生命科學學院的本科基礎(chǔ)課,然而卻采用的是全英文教學,從教學語言到教材到考試作業(yè)。昌老師也因此被學生稱作昌Sir。這樣的課,未免會給同學帶來較大的壓力,可昌老師卻對同學們絲毫不放松,平時要求同學閱讀英文的經(jīng)典論文后作課堂報告,頻繁地測驗,每個學期還可能給出幾個不及格。他說,他最“恨”同學上課竊竊私語。他認為,這不僅是對老師和周圍同學的不尊重,也影響了其他同學的學習,是個人品性和修養(yǎng)的問題。采訪時,一位大三的學生走進辦公室,當記者問她同學們對昌老師的印象如何時,她笑著說,昌老師可以說是院里最嚴格的老師了:因為他隨時都很嚴,所以反而想不起最嚴厲的是哪件事了!皭壑,責之切”。這樣一位嚴師卻對學生特別愛護。就在那位同學離開辦公室后,昌老師對記者說:“她是大三成績最好的學生,非?炭,一大早就來實驗室做實驗了,我想送她去哈佛!睂τ诮虒W,他說:“上課是個挑戰(zhàn),要接受那么多同學的檢驗,可以與那么多不同的想法交流,上好了課,與科研同樣有成就感!笨茖W中體味藝術(shù)在常人看來,生物化學是一門十分單調(diào)的學科,分子、化學元素、溶解、生物結(jié)構(gòu)、機理、計算求解。一天可能有大半的時間要泡在實驗室里,看論文寫論文也要埋頭苦干。然而,真正的大家,真正“學懂學通”的學者,卻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些枯燥和苦累中體會到不一樣的感受。昌增益就是這樣的一位老師,他從這門單調(diào)的學科中體會最多的是享受。他說,學了生物化學,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也有了“半個醫(yī)生”水平的了解。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門學科,昌老師看到了微觀生物世界里令人震驚的高效、規(guī)律和結(jié)構(gòu)之美,從而,他對生命過程有了更深的感悟,對生命有了多層次的認識。早就聽說昌老師是一個愛詩之人。在美國留學時,他常常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一些詩歌,發(fā)表在《北美行》雜志上。去年在生科院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昌老師還吟誦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而歷史、傳記也是他的心頭所愛。他說,看看《論語》、《道德經(jīng)》吧,這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從里面可以讀出莫大的智慧。科學與藝術(shù)本就是統(tǒng)一的。昌老師是幸運的,也是智慧的,他不僅在科研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也把他的詩意融入其中,盡享其中的樂趣。月是故鄉(xiāng)明昌增益生長在江西萍鄉(xiāng)的一個小山村,1980年,15歲即考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1984年,又考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的研究生,隨后獲得僅有的幾個國家公派留學生名額,赴美國貝勒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并獲博士學位。在美國學成后,昌增益回到了祖國——他從沒有想過要留在美國。“金窩銀窩比不過自己的草窩。”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在國外待了多久,骨子里還是中國的。“他們說的笑話我們中國人很難聽懂,就像他們不會明白我們的‘三打白骨精’一樣”。文化的差異使得昌老師在國外很難有歸宿感。物質(zhì)上的享受和滿足是無法彌補對故土的依戀的。在美國時,他曾難抑中秋的思鄉(xiāng)之情,寫下如下詩行:太平洋不過一條小河怎可把夢想阻隔趁此皓然月色我要輕輕跨過海外今日你我何日相聚在故國?1996年,獲悉清華大學招聘教師,學有所成的昌增益回到了祖國。兩年后,32歲的他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2003年9月,他來到了北大。做兒子的學生在昌老師辦公室外的墻上,貼著一些他與別人的合影。其中有個可愛的小男孩,就是昌老師的兒子。提起兒子,昌老師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但讓他概括一下對兒子總的態(tài)度,他卻依然是那個字——嚴。孩子才八歲,昌老師就已給他買了一套國學經(jīng)典,并讓他開始背《三字經(jīng)》了。雖然工作很忙,和兒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太多,但只要有空,昌老師就會聽兒子講在學校里學到的各種知識:語文、數(shù)學、其他的科技小知識!半m然才上小學,他卻能把這些說得頭頭是道。做兒子的學生,讓他來講,可以幫他溫習知識,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辈蠋燁H有點自豪地說到,“去年,他還被評為學校的‘科學小博士’!眹栏,但充滿愛心——對學生如此,對兒子亦然。結(jié)語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贝笠馐蔷硬粫铝τ谠陲嬍臣熬幼…h(huán)境上追求安飽,而是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謹慎地說話。這也是昌增益很欣賞的一句話。十年前,他放棄了美國優(yōu)厚的物質(zhì)條件,回到了祖國。如今,他已是北大蛋白質(zhì)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生物化學于分子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生化學會蛋白質(zhì)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Protein Science》編委、《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副主編,卻仍未改變勤奮嚴謹?shù)淖黠L,執(zhí)著于事業(yè),也享受著生活。附:昌增益老師在生科院去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吟誦的兩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作品。其一海外、游子、中秋昌增益駐足雄偉的龍城腳下流連于滔滔的江水岸邊在險峻的華山之巔我們曾共賞中秋月圓遙想華夏興亡風煙歷史一段平常一段悲歌那五百五十九位帝王啊今夜月下可共飲?!一千年太久塞北的劍影刀光圓明園的斷壁殘垣載記多少沉浮起落明月卻依然……太平洋不過一條小河怎可把夢想阻隔趁此皓然月色我要輕輕跨過海外今日你我何日相聚在故國?1994.9.17寫于美國德州Brazos Bend州立公園其二別離時分昌增益1986年于美國休斯頓仿佛是在很久以前又仿佛是在昨天我們結(jié)識在異國的草原大草原上我們重玩起孩時的游戲記憶又回到夢幻的同年春夜的郊外小溪漂載著歡樂篝火溫暖了憂傷串串的笑語隨著朦朧的月色劃破了寂靜的夜幕飛向黎明的故鄉(xiāng)河邊的叢林中沿著窄窄小道我們漫步穿行留下一行行青春的腳印芬芳的友情……而明晨親愛的伙伴我卻要獨劃著一條小船駛向無邊的大海去和風浪搏擊心里期待著一片綠色的春色一盆盆黃色的菊花太陽剛剛升起它卻已經(jīng)枯萎暫且將枝條剪下期待著明年長出更美的花瓣在這離別時分我愁意綿綿讓我輕輕地說聲朋友,再見

文章來源:《中華碩博網(wǎng)》2008-5-3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wǎng)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