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女教师免费一区,男女啪啪做爰高潮全过长,欧美午夜特黄AAAAAA片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網 > 文章中心 > 創(chuàng)新人物百科 > 資源環(huán)境 > 文章正文
專家信息 科學研究 論文專著 榮譽獎勵 社會活動 媒體報道 照片集錦

專家信息:


陳安澤,男,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旅游地學”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和學科帶頭人之一,中國地質公園創(chuàng)議倡導者和推動者主要人士之一。

教育及工作經歷:

畢業(yè)于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專業(yè)。

資料更新中……

社會任職:

1. 國家地質公園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

2. 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評委。

3. 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

4. 中國地質博物館副館長。

5. 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

6.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

7. 中國旅游地學研究會(籌)創(chuàng)始會長。

8. 中國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會副會長。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主持黃山、張家界、云南石林、河北白石山、福建白云山、江西三清山等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地貌研究。

1. 中國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綜合研究。

資料更新中……

科研成果:

資料更新中……

論文專著:


發(fā)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

出版專著: 

1、《旅游地學概率》,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1-05。

2、《火成巖結構構造圖冊》,地質出版社出版。

3、《旅游地學論文集》1-16卷,主編,林業(yè)出版社出版,1994。

4、《國家地質公園叢書》1-8卷,主編,上海地圖學社出版。

5、《中國喀斯特石林景觀研究》,科學出版社出版。

6、《喀斯特旅游資源研究》,地震出版社出版,2011-09 。

7、《中國花崗巖地質地貌研究》,地質論評增刊。

8、 《旅游地學大辭典》,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13-05。

《旅游地學大辭典》概要介紹:

地學是地球科學(Earthscience)的簡稱,是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六大基礎科學之一。旅游地學(Tourism Earthscience)是筆者等,將地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為旅游業(yè)服務中去,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創(chuàng)立的一門新興學科,屬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旅游地學在推動中國旅游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并在實踐活動中,推動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體系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在服務于旅游活動和地質公園建設與管理實踐中,又促進了旅游地學理論、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的不斷完善。旅游地學與中國旅游業(yè)、中國地質公園事業(yè)是緊密相連的,前者是指導后者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后者為前者提供了不斷完善的實踐平臺,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為了使廣大讀者對旅游地學有所了解,茲將旅游地學的內涵、產生的歷史背景、發(fā)展現狀、對中國旅游業(yè)與地質公園事業(yè)的實際貢獻以及編寫《旅游地學大辭典》的目的進行概要介紹。 更多……

9、《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陳安澤文集    陳安澤著.—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2  

更多文集內容查看:

序言

文集內容一

文集內容二

文集內容三

發(fā)表中文論文:

1 論旅游地學、地質公園是中國地學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議】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yè)委員會第22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2010-10-15

2 國家地質公園概論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學會 【會議】飛天山丹霞地貌與生態(tài)旅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2-06-30

3 丹霞地貌若干問題探討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議】全國第19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5-06-30

4 縱論興義旅游業(yè)發(fā)展之路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議】全國第19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5-06-30

5 休閑與發(fā)展——成都休閑業(yè)論略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議】全國第19屆旅游地學年會暨韶關市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論文集 2005-06-30

6 花崗巖地貌景觀若干問題討論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議】第一屆國際花崗巖地質地貌研討會交流文集 2006-07-01

7 花崗巖地貌景觀若干問題討論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會議】第一屆國際花崗巖地質地貌研討會交流文集 2006-07-01

8 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內的重大地質事件記錄 葉張煌; 劉嘉麒; 尹國勝; 陳安澤; 王敏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東華理工大學;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江西省地質調查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球學報 2012-03-15

9 張家界砂巖地貌形成時代:來自階地與溶洞對比的證據 平亞敏; 楊桂芳; 張緒教; 田明中; 陳安澤; 葛之亮; 倪志云; 楊振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論評 2011-01-15

10 《國家地質公園規(guī)劃》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關鍵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地質通報 2010-08-15

11 東北伊春地區(qū)桃山古元古代花崗巖的發(fā)現 吳才來; 陳安澤; 高前明; 鄭元; 郜源紅; 雷敏; 秦海鵬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 安徽省地礦局321地質隊 【期刊】地質學報 2010-09-15

12 開拓創(chuàng)新旅游地學20年——為紀念旅游地學研究會20周年而作 陳安澤 中國地質學會 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旅游學刊 2006-04-06

13 中國花崗巖地貌景觀若干問題討論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期刊】地質論評 2007-08-15

14 中國花崗巖旅游地貌類型劃分初論及其意義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期刊】國土資源導刊 2007-12-15

15 中國喀斯特旅游資源類型劃分及旅游價值初步研究 陳安澤 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期刊】南方國土資源 2003-12-15

16 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的若干問題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期刊】資源?產業(yè) 2003-02-28

17 開拓思路抓住機遇 地質工作為發(fā)展旅游服務 陳安澤; 王澤九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期刊】國土資源科技管理 2004-04-28

18 論砂(礫)巖地貌類型劃分及其在旅游業(yè)中的地位和作用 陳安澤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地質科學院 北京 【期刊】國土資源導刊 2004-02-29

19 21世紀中國旅游資源開發(fā)前景美好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 【期刊】國土經濟 1999-02-28

20 火成堆積巖及其結構構造特征 陳安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博物館 【期刊】撫州地質學院學報 1980-07-01

榮譽獎勵:


1. 201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資料更新中……

社會活動


關于召開“世界地質旅游大會.中國.鄭州.2014”的通知

(第一號)

地質旅游以地質科技、地質文化為內涵,以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為游覽對象,以風景名勝區(qū)、國家公園、地質公園、礦山公園等為載體和平臺,是全世界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潛力巨大、愈來愈受關注的重要方向。中國是地質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地質公園等地質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同時還是地質旅游游客最多的國家之一。世界地質公園網絡所在地設在中國國土資源部,中國現有地質公園、礦山公園數百處,地質公園建設為中國社會經濟和地質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了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地質旅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介全世界各類獨特的地質旅游資源,展示各國現代化的地質旅游技術,充分發(fā)揮地質旅游在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執(zhí)行局、世界地質旅游組織、亞太地區(qū)地質旅游組織、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國際休閑度假學會共同研究,與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協(xié)商,擬定于2014年“世界地質旅游大會”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舉辦,F將會議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大會名稱

世界地質旅游大會.中國.鄭州.2014

二、大會工作語言

英語、漢語

三、主辦單位及基本情況

1、主辦單位

世界地質旅游組織

國際休閑度假學會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2、主辦單位基本情況

世界地質旅游組織:是一個從事地質旅游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學術團體,是由全球地學專家和旅游專家在加拿大創(chuàng)立的非營利性機構。機構旨在推進全球地球科學和旅游業(yè)的融合,促進旅游發(fā)展的科學化,建立一個全球高端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交流平臺。

國際休閑度假學會: 是一個從事休閑度假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國際學術團體,是由從事國際休閑度假學術研究和業(yè)務活動的人員及單位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的民間學術研究機構。學會聚集了很多世界著名專家如世界遺產地旅游規(guī)劃與開發(fā)專家、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管理學院教授杰夫·沃爾(Geoffrey Wall),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副校長、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克里斯·庫珀(Chirs Cooper)教授等。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建立于1985年,是團結中國地質、地理學界相關學者運用地學知識開展地質旅游活動的非政府學術團體。該會在活動中創(chuàng)建了旅游地學學科,促進了地質公園的建立,為全球地質公園與地質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四、承辦單位及承辦地情況

1、承辦單位

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

2、承辦地基本情況

承辦地鄭州市位于中國的中部,黃河中下游分界處,是中國河南省的省會,重要的交通樞紐。河南省是中國礦產、礦業(yè)、經濟大省和歷史文化、旅游大省,也是世界上擁有地質公園最多的省份,地質旅游一直走在中國的前列,云臺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的成功典范,《資源導刊.地質旅游》是中國唯一的以地質旅游為特色的雜志,“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是目前中國唯一的省一級的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正在建設的“鄭州萬山地質文化產業(yè)園”是以地質文化為特色的產業(yè)園區(qū)。河南省又是中華文明發(fā)祥地的核心區(qū),有安陽、洛陽、開封等歷史文化名城,太極拳、少林武術聞名于世。河南省還是旅游勝地,少林寺、云臺山、龍門石窟、黃河等世界聞名。

3、主會場基本情況

主會場設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位于鄭州市中東部,是一座宏偉而先進的展覽和會議場地,舉行過不同類型國際性商貿展覽、國際創(chuàng)意產業(yè)博覽會等大型會議。

主會場展覽中心建筑面積16.68萬平方米。由兩個展館、會議室、餐飲設施、辦公室及商店等組成,兩個展館共可設置3,394個9平方米的國際標準展位,展館跨度102米并設有五道活動隔段,可把展館分割成6個獨立展覽會;二層展館為無柱間隔,車輛可直接駛入兩個展館布展或撤展。

主會場會議中心建筑面積6.08萬平方米,可容納3,160人開會,兩個分別可容納400人的報告廳、17個大中小型會議室,其中九鼎廳擁有8路同聲傳譯系統(tǒng)。

五、支持單位

1、地質公園網絡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

歐洲地質公園網絡

2、學會協(xié)會

亞太地質旅游協(xié)會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寶玉石協(xié)會

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

中國古生物化石基金會

美國國家地理協(xié)會

澳大利亞生態(tài)旅游協(xié)會

臺灣旅游地學協(xié)會

香港地貌巖石保育協(xié)會

3、新聞媒體

中央電視臺地理頻道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資源導刊.地質旅游》雜志

中國國土資源報

中國礦業(yè)報

地質出版社

六、大會組織

1、大會名譽主席

孫文盛 國土資源部原部長、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名譽會長

P.麥基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球科學部主任

R.杜 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顧問

2、大會主席

陳安澤 中國旅游地學創(chuàng)始人和地質旅游創(chuàng)始人,世界地質旅游組織亞洲區(qū)主席、中國建設部風景名勝專家、中國國家地質公園評委

G.沃爾教授 國際休閑度假學會主席

3、組委會成員

龍長興 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執(zhí)行局成員

吳必虎 北京大學教授

吳振揚 亞太地區(qū)地質旅游組織主席

楊振之國際休閑度假學會秘書長

唐全國 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會長

曹江水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副會長

田明中 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

七、大會內容

1、學術交流

① 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可持續(xù)發(fā)展;

② 地質旅游開發(fā)技術與地質旅游產業(yè)發(fā)展;

③ 地質旅游文化產品研發(fā);

③ 地質旅游目的地(地質公園)推介;

⑤ 其它。

2、會間野外地質考察

擬安排一天時間,考察河南省省內的世界地質公園。

3、展覽展示

展示展覽包括三大展區(qū):地質旅游景觀產品展區(qū),地質旅游開發(fā)技術展區(qū),地質文化產品展區(qū)。充分利用會展中心廣闊的展示空間,采用圖片、模型、雕塑、實物、標本、多媒體現場講解、影視、動漫技術、虛擬技術、聲光電技術和體驗娛樂設施等方式對參展者和展示品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在大會網站上對參展者和展示品進行充分展示。

(1) 展區(qū)一:地質旅游景觀產品展區(qū)

建議參展者:

① 地質公園;

② 礦山公園;

③ 國家公園;

④ 風景名勝區(qū)及其它類型的地質旅游景區(qū);

⑤ 旅行社(推介地質旅游線路)。

(2) 展區(qū)二:地質旅游開發(fā)技術展區(qū)

建議參展者:

① 從事地質旅游資源調查評價的地質勘查單位和企業(yè);

② 從事地質旅游(含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地質文化產業(yè)園)規(guī)劃設計的院校、單位和企業(yè)。

(3) 展區(qū)三:地質旅游文化產品展區(qū)

建議參展者:

① 從事地質旅游文化產品創(chuàng)意、開發(fā)的院校、單位、企業(yè)和個人;

② 從事地質科技影視、動漫、圖書、攝影制作的單位、企業(yè)和個人;

③ 地質游樂園及游樂體驗產品開發(fā)和制作企業(yè);

④ 地質旅游紀念品開發(fā)商和經營者;

⑤ 觀賞石、寶玉石開發(fā)商、經營者、收藏家;

⑥ 其他地質文化產品開發(fā)商和經營者。

八、參展商及參觀觀眾邀請

展區(qū)將對公眾免費開放,并有重點的邀請三大展區(qū)的目標客戶群體,包括:公園所在地政府、地質公園管理部門、旅游主管部門、地質博物館、旅游景區(qū)、旅行社、產業(yè)園代表,以及從事地質公園及景區(qū)規(guī)劃、設計及功能開發(fā)的單位、地質公園及景區(qū)代表,地質旅游資源開發(fā)公司、地質旅游紀念品開發(fā)公司、寶玉石公司、觀賞石公司等參會參展。

展覽中心可提供給參展商的收費標準為:

展位價格:標準展位:15000元(2500美元)/9平方米

特裝展位(空地,36平方米起訂,1200元(200美元)/平方米)

九、時間和地點

大會時間:2014年10月28~30日(27日報到)

會展時間:2014年10月28~11月2日(27日報道)

會展地點:中國河南省鄭州國際會展中心(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qū)CBD1號)。

十、征文要求

為了便于會議交流,會前將編印會議交流用論文摘要集(英文),請積極投稿,并請注明“第一屆世界地質旅游大會論文摘要”,于2014年8月21日前以電子郵件形式發(fā)至會議聯系人。論文摘要(英文)篇幅控制在A4紙一頁以內,包括:題目、3-7個關鍵詞、參考文獻、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通信地址、郵編、Email地址。格式采用word文檔。

十一、參會費用

1、注冊費1200元/人(200美元/人),2014年9月31日匯款至指定賬戶,F場注冊費1500元/人(250美元/人)。參展者每個標準展位免注冊費2人。

賬戶: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

賬號:7622 0157 4000 00087

開戶行:浦發(fā)銀行鄭州東風支行

2. 住宿費、生活費自理。

十二、報名

報名截止日期為2014年9月30日,詳情請登錄www.hndzlv.cn,報名填寫通知所附回執(zhí),第一號通知的回執(zhí)請于四月三十日之前以電子郵件或傳真方式發(fā)至聯系人。

十三、聯系人及聯系方式

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秘書處

董 鈞(秘書長):

聯系電話 15639916119 郵箱 1138439856@qq.com

趙俊峰(中文):

聯系電話 18768866961 郵箱 765442301@qq.com

李晗琦(英文):

聯系電話 18614981679 郵箱 283004311@qq.com

2014年2月10日

 

世界地質旅游大會.中國.鄭州.2014


(第一號通知回執(zhí))

 

姓名

 

性別

 

年齡

 

職務

 

職稱

 

工作單位 

通訊地址 

郵編

電話

傳真

手機(很重要)

Email
(很重要)

論文題目
(交流人員填寫)

參展內容
(參展單位填寫)

參展產品:

參展面積:

參展人數:

抵達地點
日期、時間

車(機)次

簽名:     2014年 月 日

World Geotourism Conference

Zhengzhou, China, October 2014

The First Announcement

China is one of the founding countries of the global geopark movement. The Global Geoparks Network (GGN) is located in China’s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There are 29 Global Geoparks in China, which is the country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global geoparks in the world (there are only 100 ones in the world). Moreover, China has 219 national geoparks, 60 national mining parks, 100 provincial geoparks, dozens of provincial mining parks, and the Geopark Network System has a wide national distribu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oparks has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or a socioeconomic and geotourism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on geo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the World Ge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and the following i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event::

1. Conference Name

World Geotourism Conference, Zhengzhou, China, 2014

2. Conference Languages

English, Chinese

3. Organizers

Main Organizers

The World Geotourism Organization (WGO)

International Recreation and Vacation Society (IRVS)

Commission on Tourism Earth Science and Geopark, GSC

4. Host Organizer

Henan Geological Tourism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5. Support Organizations

Global Geoparks Network of the UNESCO

European Geoparks Network

Associations

Asia-Pacific Geological Tourism Association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GSC)

China Gem and Jade Association (CGJA)

View Stone Association of China

China Fossil Specimens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Ecotourism Australia

Taiwan Geotourism Association

Association for Geoconservation, Hong Kong

Media

CCTV - Geography

China National Geography Magazine

Resource Guide, Geotourism Magazine

Chinese Land and Resources Newspaper

China Mineral Newspaper

China Geological Publishing Press

6. Conference Committee

Honorable Chairs

Wensheng Sun, Former Minister,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Patrick McKeever, Secretary, UNESCO's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

Ross Dowling, Advisor, UNESCO’s Global Network of National Geoparks

Conference Chairs

Prof. Anze Chen, Founder of China Geotourism, Regional President in Asia of WGO

Prof. Geoffrey Wall, President of IRVS

Conference Committee Members

Changxing Long,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the Geopark Network

Bihu Wu, Prof. of Beijing University

Zhenyang Wu, Chairman of Asia Pacific Geotourism Organization

Zhenzhi Yang,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International Recreation and Vacation Society

Quanguo Tang, President of Henan Geotourism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Jiangshui Cao, Vice President of Henan Geotourism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Mingzhong Tian, Prof.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7. Conference & Exhibition Program

1). Acade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geoscience and geoparks

Geotourism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academic exchanges geo-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Geotourism and culture products exchange

Geotourism destination (geopark) marketing and promotions

Others

2). Field trip

A proposed one-day field trip to visit a Global Geopark in Henan Province.

3). Exhibition

Three areas and themes

Area 1: geotourism landscape products

Suggested exhibitors

● Geoparks exhibition

● Mine parks exhibition

● China national parks exhibition

● Landscape resorts and other geo-landscapes exhibition

● Travel agencies exhibition (geotourism routes recommendation)

Area 2: Geotourism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uggested exhibitors

●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and enterprises occupied in geotourism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engaged in geotourism planning and design(including geoparks, mine park and geo-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Area 3: Geotourism culture products

Suggested exhibitors

● Geologic specimens

●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s , enterprises and persons engaged in the 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of geotourism cultural products

● Organizations , enterprises and persons engag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geo-technological movies, cartoon and books

● Enterprises engag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e of geo-fairgrounds and experience produc

● Developers and operators on geotourism souvenirs

● Developers and operators and collectors on view stone and gem-jade

● Developers and operators on other geo-culture products

8. Invited exhibitors and visitors in audience

● Local government with geoparks in their areas

● Geopark management department

● Geopark administration

● Tourism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 Tourism competent authorities

● l Geo-museums

● Tour operators

● Travel agencies

● Industry gardens

● Industrial park representatives

● Geopark and area planning companies

● Design and func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t

● Geoparks and scenic representatives

● Geo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companies

● Geo-souvenirs development corporations

● Gemstone (view stone company) and ornamental companies

Price

Booth Price: Standard booth: 15,000 Yuan ($2,500)/9 m2 standard size: $2,500/9 m2

Special booth (space, 36 m2 from the set, 1,200 Yuan ($200)/m2)

Special size: above 35 m2/each, $200/m2

9. Conference Dates and Venue

Conference: 28-30 October, 2014(report on 27 October)

Exhibition: 28 October -2 November, 2014(report on 27 October)

Venue: Chin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Center, Zhengzhou, Henan, China

 

10. Requirements of paper

● Format of Paper: Abstract

● Language of Paper: English

● Deadline for submission: August 21, 2014

● Abstract (English) length: less than one page of A4 paper, including: title, 3-7 keywords, references, author's name, affiliation, address, zip code, Email address.

● Please use Word document format to submit the abstracts. Please indicate "World Geotourism Conference Abstract" and send by e-mail through http://www.hndzly.cn

11. Registration Fees

1). Early registration ends September 31, 2014: RMB 1200(USD 200) per person On-site registration: RMB 1500(250 USD) per person.

Two exhibitors can take registration fee for free in each standard booth.

Account: Henan Geotourism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Account number: 7622 0157 4000 00087

Bank of deposit: Zhengzhou Dongfeng Branch of Shanghai Pudong Development Bank

2). Accommodation and living costs are not included in registration fees.

12. Register

The application deadline is on 30 September, 2014.Please check the web site http://www.hndzly.cn for more details. The applicants need to feel the receipt attached and the No.1 receipt should be sent to the contacts by email or fax by 30 April, 2014.

13. Contact Information

Geological Association of Henan Tourism Development Secretariat

Jun Dong (Secretary General):

Tel +86 15639916119 E-mail 1138439856@qq.com

Junfeng Zhao (in Chinese):

Tel +86 18768866961 Email 765442301@qq.com

Hanqi Li (in English):

Tel +86 18614981679 Email 283004311@qq.com

2014年2月10日

  World Geotourism Conference

     Zhengzhou, China, 2014

Receipt to the 1st announcement

 

Name Sumame
 
Gender
 
Age
 
Company
 
Title
 

Organization 

Mailing Address

Email

Telephone

Fax

Mobile phone(important)

Email
(important)

Title of paper
(To be completed by the author)

Exhibition Content
(To be completed by exhibitors)

Product:

Exhibit area:

Number of exhibitors:

Place of Arrival Date, Time

Train/Flight No.

Signature:      Month/Date/ Year:

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組織委員會

---------------------------------------------

關于開展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

評選活動的通知

 

各地質公園及相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重要思想,推動我國地質公園事業(yè)發(fā)展,擴大地質公園的影響,普及地學科學知識,活躍地質旅游市場,并為在全國舉辦“地質公園旅游年”或“地質旅游年”做準備,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會同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商定開展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活動,F將具體方案通知如下:

一、參評對象

2012年12月31日前,被中國國土資源部正式揭牌命名的中國國家地質公園。

二、評選原則

(一)堅持群眾公認原則。實行群眾網絡投票與專家評審相結合,充分尊重群眾意見。

(二)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公開參評資格、評選標準,公開參評資料、圖片,公開評選結果。

(三)堅持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服務綜合評價原則。

(四)堅持地質環(huán)境及景觀保護、普及地學知識和促進地學普及地質旅游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

三、評選條件和標準

(一)地質公園內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地質景觀優(yōu)美、風格獨特,極具觀賞價值。

(二)地質公園設施齊全,管理服務規(guī)范,園風良好,游客滿意度高。

(三)地質公園重視地學科普活動,園內科普讀物和標示系統(tǒng)齊全,導游介紹及地質博物館建設富有特色。

(四) 地質公園內地質遺跡和原生態(tài)保護成績顯著,當地政府重視,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四、評選程序

1.活動籌備(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20日)

擬定活動方案,組建評審機構,協(xié)調各方行動。

2.活動啟動(2013年1月21日至2013年1月31日)

召開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布活動信息;顒咏M織機構以《邀請函》等形式,邀請國家地質公園參與評選。

3.參選報名(2013年2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

活動辦公室以通知等形式,邀請國家地質公園參加。參評單位可從資源導刊網(http://www.ziyuan360.com)下載參評申請表填寫報名。

參評單位報名辦法:實行自薦與推薦相結合。

參評有關資料統(tǒng)一報送至zgzmdzgy@163.com信箱。參評資料包括:填寫申請表并附6至10張圖片,自身形象宣傳電視專題片光盤,并發(fā)送申請表電子檔1份。申請表打印報送3份。

五、評選方法

1.網絡投票(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

新華網、資源導刊網專門開辟專欄,介紹參評地質公園情況、圖片資料。群眾可通過網絡投票至新華網或資源導刊網。同時,在《資源導刊·地質旅游版》雜志上刊登參評地質公園資料,并附紙質選票,各參評單位可從網上下載選票或從雜志上復印選票,盡可能多的發(fā)放游客,動員群眾投票。紙質投票與網絡投票具有同等效力。

根據各參選地質公園所獲群眾投票數順序,并按參選地質公園數量產生一定比例的候選地質公園名單。

2.評委會評選(2013年7月1日~2013年8月31日)

根據群眾投票產生的候選地質公園名單,由屆時組建的專家評定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產生“中國最美地質公園”30名。

六、評選組織

1. 組委會

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組織委員會人員名單

名譽主任:孫文盛(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 分會名譽會長)

     孟憲來(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主   任:李廷棟(中國科學院院士)

副 主 任:翟裕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闞兆江(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副總監(jiān))

     陳安澤(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

委 員: 劉嘉麒(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秉忱(國務院資深參事)

     鄭 元(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

     田明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周愛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

     陶奎元(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王建平(河南省地質礦產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曹江水(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副會長)

     張忠慧(《資源導刊》雜志地質旅游版 副主編)

2.組委會辦公室:

北 京: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

地 址:北京市西城區(qū)百萬莊大街26號郵編:100037

聯系人:王艷君

電 話:010-68999642,13693625009

信 箱:yanjun@cags.ac.cn

鄭 州:《資源導刊》雜志地質旅游編輯部

地 址:鄭州市金水東路18號401室 郵編:450016

聯系人:左金安 張 瑞

電 話:0371-68108706,13623806388

信 箱:zgzmdzgy@163.com

3.主辦單位: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和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

4.承辦單位:《資源導刊》雜志社、新華網

5.支持單位: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

七、評選結果發(fā)布及宣傳

評選結束,由組委會向國內各主流媒體發(fā)布評選消息。同時,獲獎單位名單分別在新華網和《資源導刊·地質旅游版》雜志刊載,并錄入擬編輯出版的畫冊和光盤,向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推薦播出。

八、評選費用

本次評選活動不收取報名費和參選費。評審活動費用由主辦單位籌集。參評資料整理及自我宣傳推介活動費用,由推介單位自理。

2013年1月20日

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活動啟動
 

本報訊 中國地質公園開始選“美”啦!這是1月21日,記者在全國首屆“中國最美地質公園”評選活動新聞發(fā)布會上獲得的消息。業(yè)內人士指出,這是有關部門為落實十八大關于建設“美麗中國”而開展的一項有益活動。 

 

 

本次活動組委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廷棟介紹說,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及文化水平的提高,崇尚自然、樂于山水旅游的人們迅速增多,并在形成新的潮流。為了適應人們在游山玩水過程中了解山水由來及相關地學科普知識,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我國自2000年以來對符合條件的優(yōu)美自然景觀開始地質公園建設。由于它融合了深受人們喜愛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及其他各種文化因素,它一出現便受到了各地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大大促進了我國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據統(tǒng)計,截止到2012年12月,我國已建設世界級地質公園27處、國家級地質公園145處,另有74處已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還有眾多的省級地質公園,全國地質公園數量之多,風景之美,影響之大,居世界前列。

據介紹,這次參加評選的范圍是在2012年12月31日前,由中國國土資源部正式揭牌命名的中國國家地質公園。評選活動2013年2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報名參加。參評單位可從資源導刊網(http://www.ziyuan360.com)下載參評申請表填寫報名。評選活動在2013年6月通過新華網和資源導刊網進行一個月的網絡投票,選出侯選地質公園,然后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進行專家評審,產生本次活動的“中國最美地質公園”。

據了解,本次評選活動組委會由國土資源部原部長孫文盛、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局長孟憲來,中科院院士李廷棟、中國地質學會旅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陳安澤等院士、專家組成。本次評選活動是由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會同河南省地質旅游發(fā)展促進會主辦,新華網與《資源導刊》雜志社具體承辦。

媒體報道一:


科學是地質公園之魂--陳安澤

科學是地質公園的靈魂,是其生命力永不枯竭的源頭。為了中國地質公園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我們地學工作者能夠也必須去做的事情,太多了……

2006年,國家地質公園研究中心設《中國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綜合研究》項目,在旅游地學界首次對花崗巖地貌景觀旅游資源進行專項研究。日前,記者專程拜訪了該項目組組長、旅游地學專家陳安澤。

記者:據我了解,對花崗巖研究在世界上比較普遍,我們?yōu)槭裁催要設這個專項?

陳安澤:盡管現代地質學不乏對花崗巖的研究,但其著力點都是花崗巖與地球演化歷史、與區(qū)域地質構造發(fā)展史特別是與成礦的關系,研究的內容多是巖理學、巖類學和花崗巖成因理論等,服務于旅游業(yè)的花崗巖地貌景觀研究還是空白。在這個領域,需要探討、關注的命題很多,不僅是花崗巖地貌景觀的分類和評價,更涵蓋科學開發(fā)、高效保護等內容,這些問題既有基本理論問題,也有技術方法問題,還有管理應用問題。

我國是世界上花崗巖地貌景觀發(fā)育完美、應用于旅游業(yè)程度高、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效益顯著的國家。這些花崗巖地貌景觀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區(qū)和不同的大地構造單元中,由于構成景觀的巖石性質、形成時代、巖體成因、形成地貌的地質營力不盡相同,其地貌形態(tài)、組合及旅游價值也有很大差異。研究這些異同點,對指導地質公園、風景區(qū)建設有重要實用價值,對深入研究花崗巖地貌學及向公眾普及花崗巖景區(qū)地學知識也有重要意義。

記者:我國花崗巖景區(qū)在世界占有怎樣的地位?

陳安澤:我國的花崗巖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國,從巖石類型、成因類型上看,世界上已知的類型中國幾乎都有,而且美學觀賞價值優(yōu)于世界各國。中國的花崗巖景區(qū)雖然很多,但不同成因、時代、巖性、產狀、氣候帶、海拔高度、剝蝕深度、地質營力等,每個都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瑰麗風姿。

花崗巖景觀是我國最重要的風景旅游資源之一,如安徽的黃山、天柱山、牯牛降、大別山、九華山,內蒙古克什克騰,江西三清山,福建的太姥山、石牛山、鼓浪嶼,遼寧風凰山,浙江普陀山,山東的泰山、嶗山,湖南衡山,河南的寶天幔、?酷?山、雞公山,黑龍江伊春,廣東封開、羅浮山,山西北武當山,海南三亞天涯海角等,即使放在世界大背景中看,都是很有特點的。

高山尖峰地貌-新疆博爾塔拉怪石溝

花崗巖景觀中的圓形石蛋景觀-三亞天涯海角的海龜石

海蝕崖、柱、穴地貌-福建平原

記者:項目研究的內容有哪些,目前進展如何?

陳安澤:本項目將從地貌的巖石因素、地貌的地球內動力因素、地球外動力因素三個方面著眼,從各個花崗巖景區(qū)入手,對不同形態(tài)的花崗巖地貌景觀作出成因解釋,并評價出各處花崗巖地貌景觀價值。

由于花崗巖景區(qū)眾多,分布面廣,研究工作量十分龐大,我們擬采取統(tǒng)一規(guī)劃,國家地質公園研究中心成立總項目組,按省區(qū)設立若干子課題,會同各省國土資源廳、地質公園、風景區(qū),采用聯合協(xié)作的方式進行研究。

目前,項目組已與三清山、黃山、嶗山、克什克騰等地質公園簽訂了相關協(xié)議,開始了具體的研究工作;福建、河南、黑龍江等省的國土資源廳也對此頗感興趣。整體上看,項目進行得比較順利。

記者:這項研究將達到什么目標?

陳安澤:我們將提出新的花崗巖地貌景觀劃分方案,包括類、型、式、亞式等;提出花崗巖地貌景觀評價準則,從科學、美學、經濟開發(fā)等方面綜合研究;提出中國花崗巖地貌景觀對比研究總報告,包括類型劃分、評價準則、成因規(guī)律、分布規(guī)律、對比分析、利用現狀、科學普及方案、保護開發(fā)遠景建議等;以省為單元的子課題提交本省花崗巖地貌景觀對比研究分報告,包括本省及各個景區(qū)花崗巖地貌景觀特征、形成機理、分布規(guī)律、科學與美學評價、對比分析,并針對現有景區(qū)的科學解說、景觀保護、今后開發(fā)等提出指導性建議;提交世界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綜合研究報告;提交分省區(qū)、景區(qū)及全國、全球主要花崗巖地貌景觀圖片集;初步建立花崗巖地質地貌景觀數據庫。

崩塌疊石地貌-翠華山

花崗巖低山塔峰地貌-河南嵖岈山

記者:上述這些成果,對地質公園或景區(qū)建設有哪些實際意義呢?

陳安澤:我國擁有眾多的花崗巖地貌景區(qū),對游人的吸引力、創(chuàng)造的經濟效益都非常高,但是,絕大多數景區(qū)并沒有真正把景區(qū)的科學優(yōu)勢發(fā)掘出來。比如,嶗山是一座花崗巖名山,它臨海而立,山雄、水秀、石奇,但在那里,游客看不到任何有關嶗山山水成因的說明牌,也聽不到導游對嶗山的科學解說。這樣,嶗山就只能是一座“道教名山”,其“科學文化名山”的魅力和功能便被湮沒了,而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

要知道,花崗巖景區(qū)的基礎——地質地貌是打造旅游精品的重要素材。但目前,多數花崗巖景區(qū)還是把風景旅游資源當作抽象的美學、文學載體去打造。隨著社會的進步,游客需求在變化,景區(qū)如果滿足不了較高層次的需求,就會逐漸失去吸引力、失去生命力。而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進行深度開發(fā),既可以通過打造豐滿且高品位的產品而獲得更大的綜合收益,又可以提升景區(qū)旅游資源開發(fā)水平,達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關鍵在于,要有新的開發(fā)理念和新的科研成果注入。

記者:能再具體講一下嗎?

陳安澤:景區(qū)的科學規(guī)劃和開發(fā),必須以扎實的科學研究成果為底色。

就某個花崗巖景區(qū)而言,不但要查清巖體的形成原因、侵入時代、期次、巖石類型、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地貌類型、地貌形成機制等,編制大比例尺的地質地貌圖,還要收集本區(qū)的遙感、航空照片,拍攝各種地貌、地質現象照片,采集典型的礦物、巖石、化石、地質現象標本,進行同類地質地貌景觀的對比研究和評價,發(fā)現景區(qū)旅游資源的共性和個性,在此基礎上編制本景區(qū)地質地貌調查報告以及科學利用、科學保護地質地貌景觀的規(guī)劃,并推出富有自身特色和優(yōu)勢的旅游產品。同時,幫助景區(qū)建立一個面向游客的博物館或游客中心,全面展示景區(qū)的地質學內涵及綜合價值,指導游客的旅游活動;針對景區(qū)內的地質地貌景點、景觀,設立解說牌,使科學普及滲透到景區(qū)的各個角落;按不同層次編制科普旅游路線,編寫科普讀物,對導游員進行地學知識培訓等。

這個項目還將對花崗巖旅游資源的保護有一定指導和幫助作用。地質遺跡的保護從來都不是盲目的,只有通過科研了解地質遺跡被破壞的因素和途徑,才能找到遏制和減緩的本源。

我們對花崗巖地貌景觀的相關研究只是地質科研服務于旅游業(yè)的一項內容,就我們國家地質公園研究中心而言,今后還將陸續(xù)進行中國喀斯特石柱林、火山等地質地貌景觀的對比研究。

文章來源:《地質勘查導報》記者:周飛飛

媒體報道二:


專訪:地質專家陳安澤教授

在第一屆國際華崗巖地質地貌研討會期間,新浪網旅游頻道專訪記者就網民所關心的問題訪問了國土資源部國家地質公園評委、建設部風景園林專家、中國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會副會長、國家地質公園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工、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陳安澤教授。

記者:景區(qū)傳統(tǒng)宣傳和介紹中,有一種傾向是以傳說和神化加強旅游者的印象和興趣,而較少有將科學知識和景觀價值相結合的講解和宣傳,請問陳教授對此現象的看法和見解?

陳:你提的這個問題很好,我們國家旅游高速發(fā)展,旅游為什么會發(fā)生?經濟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旅游則是必然發(fā)展。在人們個體需求方面,滿足了物質的需要之后,就要滿足精神需要,這是很重要一個方面,人只有吃飽穿暖后才去旅游,人的肚子沒吃飽,穿不暖是談不上旅游的。戰(zhàn)國時代的墨子對此即有精辟的論述:食必求飽,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麗;居必求安,然后求樂。顯然,旅游是滿足人精神最好的需要。

關于怎么去旅游,中國講游山玩水,對于自然界的山和水都是地質作用形成,是自然界力量造就了山水。在古代也去旅游,云游四方,那時缺少很多知識,就是去看美景,F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是科學的世紀,不但要欣賞自然界的美,也要學到自然界的知識,要從高層次的去看。一般游人旅游是看熱鬧而不是看門道,山美,山是怎么形成的?水美,水為什么會在此流動?只是看熱鬧。更有甚者,被一些流傳甚至是杜撰的傳說所迷惑。去過承德的人都知道棒錘山,傳說那是孫悟空的金箍棒,抑或這是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但去的地方多了,發(fā)現全國各地有諸多孫悟空的金箍棒,抑或這是東海龍王的定海神針!游客顯然會乏味!

旅游者的素質在不斷提高,需要更多的更確切的信息滿足旅游需求。而旅游產品的更新換代,也需要應乎市場的需求變化。這如同我們曾經看過黑白電視,但如今已經需要的是等離子、液晶電視了,再在市場中吆喝黑白電視,必然會被無情的淘汰。旅游產品是一樣的道理,需要科學、文化、歷史、民俗等多方面的詮釋,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我們當前的旅游界,科學進入的程度太低,而國外在此方面有諸多可以借鑒的案例,例如科羅拉多大峽谷的講解標牌系統(tǒng)等等。

同時,媒體方面也需要宣傳和引導科學的旅游觀,促進行業(yè)的發(fā)展,形成合力,共同促進我們的社會文化進步。

記者:請陳教授從專業(yè)的角度簡單向網民介紹一些有關三清山花崗巖地質地貌的知識。

陳:花崗巖主要形成于地下5到30公里處,這么厚的一個“帽子”需要歷經地殼運動,才能逐漸抬升露出地表;◢弾r具備高硬度、高抗腐蝕度等特色,從而形成高山峻嶺。我國的五岳均屬花崗巖地質。中國花崗巖景區(qū),在各種地質景區(qū)中分布最廣,據初步統(tǒng)計,花崗巖景區(qū)總量占全部風景名勝的16%,接待的游客超過7000萬,占總游客的19.2%,經濟收入達52億元人民幣(所占比例32%)。從這些數據,可見花崗巖景區(qū)在我國旅游景區(qū)所處的位置。

本次大會將公布有關三清山花崗巖的最新年齡測算——12000萬年前,成型于地下5公里,歷經長期演變,如今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尖峰狀地貌”,代表性的造型石有:東方女神、巨蟒出山等。三清山屬于新起的花崗巖地質景區(qū),其形成年代和美學價值等方面,獨具特色,具有得天獨厚的發(fā)展優(yōu)勢。

記者:本次在三清山腳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華崗巖地質地貌研討會”,具有何種意義?

陳:我國的旅游需要抓住幾種主要的地形特色景區(qū),花崗巖、喀斯特、沙巖、火山巖等,這就占據了國內景區(qū)的絕大部分。從而抓住旅游地質的主干,推動旅游發(fā)展。

本次大會選在上饒,由三清山旅游風景區(qū)承辦,這是一個機遇。專家曾向黃山等花崗巖景區(qū)有過類似推薦,但這個機會最終被三清山抓住了。如果說專家學者是千里馬的話,三清山則在此次合作中具備伯樂的眼光!

本次到會的專家學者,在花崗巖研究領域均屬國內外一流的專家,是一次學術的盛會,也是科學走向社會的盛會!希望此次國際花崗巖地質地貌研討,在提升本專業(yè)學術交流的同時,更能全面帶動國內科學旅游的趨勢,使游客在未來旅游中能夠更多更好的了解和認識科學。希望三清山能在國內樹立花崗巖景區(qū)的典范!

文章來源:《樂途旅游網》

媒體報道三:


地質公園是挖不完的“金礦”——訪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國家地質公園評委陳安澤

作為一種深度旅游形式,以地質公園為核心的地質旅游在經過十年的發(fā)展之后,已經由“新生事物”步入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軌道,并成為中國旅游產業(yè)中的生力軍。在整個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凝聚了無數地質工作者的辛勞和智慧。作為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會長、國家地質公園評委的陳安澤研究員,多年來為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遺跡保護鼓與呼,親歷了地質公園從有到無、從新生到成長的整個過程;厥资觊g的日日夜夜,他對我國的地質公園事業(yè)感慨良多。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決定和組織領導,是中國地質公園得以建立的關鍵

記者:我國是地質遺跡非常豐富的國家,地質遺跡資源種類幾乎齊全,其中一些甚至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那么十年前,這些地質遺跡處于什么樣的保護狀態(tài)?

陳安澤:中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是作為其他自然保護區(qū)中的一項專項內容進行保護的。直到1987年,原地礦部頒布了《關于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qū)的規(guī)定》,這是中國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地質遺跡的開始。到1992年,我國共建立地質自然保護區(qū)52處,其中國家級4處、省級31處、縣級17處。1995年,原地質礦產部頒發(fā)了《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guī)定》,使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得到了較快發(fā)展。到1997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前,我國共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qū)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地市級9處、縣級32處。另外,在當時全國660處自然保護區(qū)中有地質遺跡內容的104處,其中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在119處國家級風景區(qū)和920處森林公園中,多數含有地質遺跡內容。1999年春,國土資源部制定了《全國地質遺產保護區(qū)保護規(guī)劃(2000~2010)》。

這就是十年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的狀況,總體來講,一是數量少,地質遺跡保護區(qū)僅占自然保護區(qū)總數的2%左右;二是地質遺跡調查未列入部工作任務,地質遺跡資源基本情況不清楚;三是地質遺跡破壞嚴重,如化石、溶洞中的鐘乳石被盜賣,采礦以及修建大型工程等對地質遺跡的破壞;四是管理機構不健全,沒有專項保護經費。

記者:經過十年的發(fā)展,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走在了世界前列。這其中,您個人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陳安澤:看到中國許多寶貴的地質遺產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我感到無比欣慰。一個老地質工作者能夠為中國地質事業(y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為能趕上這個機遇而感到由衷的高興。

領導的理解和支持,同行們的合作、地方各級領導的重視是地質遺跡保護、發(fā)展地質公園的關鍵因素。在中國地質公園事業(yè)的建立和發(fā)展中作出貢獻的人很多,其中作出特別突出貢獻的人是相關部門的領導。沒有他們的理解、支持與領導,中國地質公園事業(yè)是無法取得今天的成就的。廣大地學界專家的參與,是保證地質公園堅持地質科學特色的知識源泉,地方政府領導的重視是建成地質公園體系的保障。此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決定和組織領導,是中國地質公園得以建立的關鍵,是我國建立地質公園事業(yè)的法律依據。地質公園的建立為中國地質遺跡保護工作開辟了一條坦途,找到了一個最有效的保護辦法。經過十年的發(fā)展,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工作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取得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成績,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十年艱辛發(fā)展路,地質公園進入“四化”新階段

記者:作為地質公園的評委和專家,您見證了中國地質公園從誕生到發(fā)展的歷程,您認為目前中國的地質公園建設處于什么階段?中國的地質公園為世界的地質公園建設和地質遺跡保護起到了什么作用?

陳安澤:十年前是初創(chuàng)階段,以發(fā)展為重點工作,F在地質公園已經具有一定數量和規(guī)模,已經從重發(fā)展走到了重建設、重管理、重質量的新階段。國土資源部提出地質公園管理工作要規(guī)范化、標準化、制度化、科學化,構成了地質公園發(fā)展“四化”新階段。這個階段是鞏固提高階段,對地質公園事業(yè)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發(fā)展階段。只有這個階段搞好了,地質公園今后才能走上健康快速發(fā)展的道路。地質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找礦,而建立地質公園是既“找礦”,又“建礦山”、“開礦山”。我認為,地質公園是永遠挖不完的“金礦”,國家地質公園是“大型金礦”,世界地質公園是“超大型金礦”。

中國的地質公園工作支持了世界地質公園事業(yè)的發(fā)展,在全球起到了示范作用,引領了全球地質公園發(fā)展的方向,成為推動世界地質公園發(fā)展的中心,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辦公室設在中國國土資源部內就是很好的明證。我國是最早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國家,是最早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的國家之一,是世界地質公園總數最多的國家。

記者:地質公園的相關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在十年中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陳安澤:畢竟地質公園發(fā)展初期是我國的新生事物,管理制度是在參考建設、環(huán)保、旅游等相關部門的規(guī)章建立起來的,相關制度也是結合地質公園的特點逐步建立起來的。如在2000年9月,國土資源部出臺了《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書》、《國家地質公園總體規(guī)劃工作指南》、《國家地質公園評審表》、《國家地質公園評審標準(試行)》以及確定了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和國家地質公園評審組;2008年11月出臺了《地質公園規(guī)劃技術要求》,隨后又出臺了國家地質公園督察員的相關規(guī)定;目前正在制定新的地質公園驗收標準和考核辦法。

地質公園是中國公園建設史和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

記者:您認為地質旅游在中國旅游業(yè)具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陳安澤:地質公園是中國旅游業(yè)走上科學之路的標志和里程碑,為中國旅游業(yè)的再提升插上了科學的翅膀。地質公園是最為完善的科學旅游產品,為打造科學旅游產品樹立了榜樣。地質公園迎合了新時期旅游者在旅游中尋求科學知識的新需求,中國科學旅游時代即將到來。我認為,地質公園是中國公園建設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國旅游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

記者:我國的地質公園建設已經日趨成熟,您認為未來中國地質公園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樣的?有沒有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陳安澤:從目前中國地質公園的發(fā)展趨勢來看,一個興辦地質公園的熱潮將持續(xù)升溫,這是各級地方政府發(fā)展旅游業(yè)的需求、保護地質遺產的需求,公眾對旅游產品科學含量的需求,國際上對中國地質公園建設的要求以及政府對地質公園建設的要求所決定的。中國地質公園的數量將持續(xù)增加,預計到本世紀中期,我國將建成世界地質公園50處左右、國家地質公園200~300處、省級地質公園500~750處。此外,還應大力發(fā)展縣級地質公園。

我國的地質公園發(fā)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針對這些問題和不足,我建議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如制定國家地質公園法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條例、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法,部分省要建立省地質公園法或條例;將地質公園規(guī)劃與管理列入國務院三定方案。國土資源部要加強對地質公園的管理,如列入部辦公會議日程,聽取地質公園工作匯報;每年召開一次全國性地質公園工作會議;設立“地質公園管理處”,為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打基礎;設立地質公園管理專項經費;加強地質公園規(guī)劃與動態(tài)管理。

經過十年的發(fā)展,地質公園事業(yè)正在茁壯成長,也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章來源:《地質勘查導報》2010-07-06

照片集錦:


文章錄入:zgkjcx    責任編輯:zgkj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關于我們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廣告說明 | 合作項目

    名稱:科技創(chuàng)新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13040577號-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5251號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E-Mail:zgkjcx08@126.com